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厌童”成了最新的热词,高铁上指责小孩太吵的视频成了最新的流量密码。甚至有人以吼了同车小孩为荣,自诩“高铁侠”。此类视频的评论区是显而易见的撕裂,正如在微博上隔三差五就会被拿出来吵的那个话题:3岁小男孩能不能进女厕所?
旅客在青岛北站等待乘车。
再往前,有人控诉被3岁男孩摸腿,不少评论给小孩扣上了“性骚扰”的帽子;有人在试衣间地板上放了一个手机,拍下3岁男孩爬过来看手机的画面,发到网上说小孩“偷窥”……以至于有地方规定身高超过90厘米的男孩不能进女更衣室的时候,竟有不少人叫好。要知道,90厘米是大约2岁孩子的身高,他们往往还穿着尿不湿,他们中有的还不会说话。
从舆论场的屡次撕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儿童群体的恶意也许并没有扩大化,但确实正在公开化。这甚至影响到公共部门在具体事务上的做法,从而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歧视。不少网民提到,高铁一些车次会广播,请家长到车厢连接处哄孩子,而这个位置通常被认为是不安全的。作家苏小懒带孩子乘高铁,孩子在座位上安静地画画,乘务员却两次提醒她管好小孩。苏小懒愤而投诉,又引来一波网暴。
乘务员的提醒,是不是歧视?当然是。如果一个成年乘客安安静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乘务员专门来提醒他管好自己、不要大声放视频、不要偷东西、不要乱丢垃圾……对这样的画面感到不适的人,应该明白,一个安安静静画画的孩子因为年龄就招致特别的“关注”,是不正常的。
如果高铁上的小孩确实吵闹,应不应该提醒?当然应该。但前提是,乘务员应该对列车上所有分贝相当的噪音和不文明行为,都给予同等的“关注”。然而,列车上大声放视频、大声打电话的是成年人,捧着一把药霸座、让人无可奈何的是成年人,被“整治”的却偏偏都是小孩。
这样的氛围,必然会让家长们带孩子出门时胆战心惊。有些家长甚至准备了糖果、纸条和耳塞,一上车、先道歉,给周围所有人发礼物。这样的行为,与微博热搜上“小朋友坐10个小时高铁不吵闹”的视频类似,不仅没有降低其他人的“戒备”,反过来又拔高了带孩子出门的门槛,好像必须得满怀歉意、万分小心,才能在公共场合求得一席之地。
这正常吗?这不正常。有人说,可以设置一个小孩专用车厢。但在中国目前的舆论环境下,这又是另一种歧视。为什么不设置看视频、打电话专用吵闹车厢?有人高呼,“就是厌童”。但如果“厌残”“厌女”不能宣之于口,那么“厌童”为什么能?
在邻近的韩国,似乎已有了类似的做法,不少咖啡厅、餐厅明明白白标注拒绝小孩入内。与此同时,韩国去年生育率跌至0.78,远低于确保人口稳定所需的2.1。“厌童”和低生育率,谁是鸡、谁是蛋,已无从考证。但很明显的是,任由“厌童”公开化,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官方曾多次表示,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推进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营造氛围,让人们意识到孩子是社会的财富而不是麻烦,让有孩子的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支持而不是排挤。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就是对待明天的态度。
厌不厌童,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一个社会,不只有壮年健全人士,也会有好动的小孩、虚弱的老人、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每个人都有一些阶段会给其他人“添麻烦”,也有一些时候接受别人的“麻烦”并提供帮助。这不正是社会运转的活力所在吗?每个人都曾小,每个人都会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传统,不应被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