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学之旅基本符合预期,来到得州奥斯汀遇到很多真诚又热心的小伙伴,也接受过很多次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这次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体会到了不同的文化,拓展了世界地图的小小一角,真的很开心。”近日,刚回到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专业硕士研究生赵轩如此总结自己为期4周的美国之行。

当疫情结束、航班恢复,世界再次连接在一起。今年暑假,一批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开启研学之旅,到美国、英国、新加坡等不同国家的高校,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

赵轩说,“我经常看美剧,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都感到好奇,借这个机会体验一下中美文化的差异性。”于是,她选择了美国“公立常春藤”院校之一的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

漫步在UT Austin的校园里,赵轩看到了来自中国各个高校的同学,还有少数来自墨西哥的学生,因为正值暑期,反而美国当地的学生很少见。“还是处于自己比较熟悉的文化圈,很少与当地学生交流。”不过,一次在食堂很偶然的机会,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印度裔女生主动坐到了她的身旁与她聊天,谈话间两人都被对方所描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吸引。

美式课堂是“研学套餐”中的“主菜”,在这四周的时间里,校方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课程,涵盖会计、工程、软件工程、广告与公共关系、教育心理学、西方语言和文化。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是专业课时间,下午则是专业英语与写作课。

赵轩(右一)等学生课后与博士柯特·里斯讨论问题。

这些课程涉及的专业都是UT Austin在美国大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热门专业,赵轩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本专业相关课程——广告与公关关系。尽管许多内容非常基础,“像当代广告概论都是本科学过的”,但她认为自己依然有所收获,“这里的教学侧重于美国的广告体系,和中国的广告体系存在一些差异,就会多一个横向比较的视角。”“中美广告在形式上存在一定区别,中国的媒体环境和美国不一样,决定了广告投放的平台渠道、规格、类型均有所不同。”

赵轩(右二)等学生与柯特·里斯合影留念。

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英语课,“英语母语者对英语的教学理解,和我在中国上过的英语课很不一样,相对于中国的教学来说,没有那么高效,但会让课程很有意思,设置很多的小游戏。此外,这里的口语课会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注重发音、连读和重音,而不是中国的‘拿高分’的应试教育思路。”赵轩介绍。

将课桌围成一圈,方便讨论,是非常典型的美式课堂。在赵轩看来,美国课堂会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注重课堂互动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中国课堂更多侧重老师的输出。

赵轩(右一)与老师维基·耶兰德在最后一节课后拥抱告别。

赵轩的同班同学张敏艺今年参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暑期项目,关于课堂体验,她和赵轩持相似的观点,“伯克利的课堂氛围很轻松,非常注重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家都在积极地提问,与教授、同学互动。”

划船、逛博物馆、看音乐节……每到周末,带队老师会带领学生去休斯敦等其他城市参观游玩,领略当地美景、体验异域风情。赵轩回忆道,“参加这个项目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体验了不同的生活节奏,感觉看待世界的视角发生了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