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有些餐厅,一定要等人到齐了,才能全体一起入内用餐,通常做婚姻或家庭咨商也会这样,等人到齐了才一起进来。不过我们的原因跟餐厅不太一样,餐厅要等人到齐才入座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让一部分人先行入座,然后等其他人到达后才一起点餐,这样会拉长整个用餐时间,对于忙碌的餐厅来说,是有相当损失的,例如,其他客人的等待时间会拉长,翻桌率会减少,等等。
到了诊间,不一样的是,时间的考量还是其次,迟到了,是病人自己的时间变短。我们要等人到齐的原因,主要是维护这个团体的感受。无论是两人的伴侣或婚姻咨商,还是一家人的家庭治疗,心理师对团体的重视,不偏袒其中单独成员的立场,都相当重要。我们希望,在参与治疗的每一个人眼中,心理师中立的角色都是无庸置疑的。
我回到诊间,等候浩威的到来。并在电脑上打开他们的档案,思考他们的背景。相较于浩威,小莉来自于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就上私立学校。高中的时候有考虑是不是要申请国外的大学,但是父母担心她一个小女孩,只身到国外还是不放心,所以让她留在台湾考大学。小莉天资聪颖,又会读书,大学顺利地考上了第一志愿。
浩威则是从小跟著家人移民到美国。父母当时过著早期移民比较困苦的日子,先是在餐厅打工,后来自己出来开了一家小型的中国餐厅。浩威是在高中的时候,有机会回到台湾,之后自己决定大学想回来念,才又回到台湾来的。他跟小莉念不同的大学,彼此是在一次校外活动中认识的。两人在家庭的经济环境、学业表现,还有性格与表达方式上,都有些悬殊。想著想著,我的思绪被轻轻的敲门声打断。
生活中的小事,多是吵架的主因
两个人一进门,脸色都不太好看。坐下的时候,小莉把皮包放在她跟浩威之间,虽然另外一边还有很大的空间。浩威则是什么也没带,双手插在口袋里走进来的。这些不经意的细节,都显示著两人之间的僵局。
「有些事情不只是看法或感觉而已,是有对错的,不是吗?」
这不是个问题,而是个开头。特别是小莉,伶牙俐齿,逻辑概念强,情商高,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她的逻辑中,不知不觉地选边站了。
「是吗?」我有些不置可否地回问她。
「是!请问,你喝的水是过滤加煮开过的吗?」小莉振振有词地直接问我。
通常当病人直接问我问题的时候,我都尽量不回避,不婉转的回答,因为这是建立互信基础的一个机会。有时候问到私人问题,不适合回答时,我也会据实以告,说无法回答。但是在诊间里,问题通常不只是问题,问题本身所提供的线索,以及背后的动机与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讯息。
小莉透过这个问题所告诉我的,应该是引发她今天跟浩威不愉快的事件。我在做婚姻或伴侣咨商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会让人情绪爆发,吵到不可开交的事,常常是事后都记不得,生活中的芝麻绿豆大的事。真正需要严肃考虑的议题,例如要不要有小孩,什么时候生孩子,该不该移民/搬家,等等,比较不会导致即时的导火线,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爆炸性的后果。反而是芝麻绿豆大的事,会让人吵得不可收拾,有时甚至大打出手。
有一位心理学家同事曾经跟我说:直到结了婚,我才知道原来我也会有气到想杀人的时候!这些让人气炸了的芝麻绿豆的事,其重要性,是事件背后的动机,双方的坚持与习惯。这些坚持跟习惯,以及可以妥协的空间,会决定夫妻间的相容性。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处得来吗?
科学家牛顿(Sir Issac Newton)以确立万有引力定律闻名,他曾在1704年写下的一封信中预言,世界将于35年后、也就是2060年走向终结。媒体报道,根据这位18世纪科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