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潮中,我不愿转身,一转身易迷失方向。哪天,我如若转身,那便是茧已成蝶,给你留下最美的舞姿。
——题记
面对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避不开、躲不掉的时代大考,如何勇敢地肩起转型的责任、扛起创新的担当?不仅广大女军人面临考验,对于我这样一名在部队成长起来的女作家,更是一次赶考。
到2018年,我作为军旅作家,已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了十多年。回过头来看,个人的经历和阅历,远比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还要重要,有些东西是要靠身体力行而不是仅仅用脑子去感受的。所以,好的作品必须首先来源于生活,然后才能高于生活。想想那些真正的军人们,无人不满含热泪,忍不住用文字对他们深情推举与回望,歌颂他们赤诚的家国情怀。我时常会想,好在有那么多愿意捧出心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奋斗的军人,这是中国军队之幸,更是中国之幸。
身为军旅作家,需要跟这块土地上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思想融合,进而实现自身的升华。有时候被人称为“著名作家、诗人、军事文艺评论家”了,沾沾自喜后,渐渐发现是个束缚,解不开自己,于是疯狂阅读相关作品想获得秘籍。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作家不是单一的人,她属于一个大的群体,你无法仅仅通过她成型的作品去找到她完整的内心的真实。军旅作家是军队在这个时代的在场者,是万千官兵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的采访者。所以,我的一切努力,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变得丰富起来,把自己的厚度增加,然后把握机遇厚积薄发。
一名老兵,一名作家,无论是面对大众还是孑然独处,都会用浓烈的笔墨去渲染自己对军队的热爱,究其根源还是因为信仰的坚定而珍惜军旅岁月和军人定位。而对于军人而言,唯有枪械才是战场上最可信的伙伴:从入伍的那一天起,军人就被教导“枪是第二生命”,务必时刻与枪相依为命。至于我本人,手中的笔就是枪,靠文字激情飞扬在当今历史的大舞台,用文字去为无数次浴火重生的人民军队歌唱。
有人曾说,知识分子凭借着对文字、知识与传播渠道的掌握,独掌对历史的解释权。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将来。我一直认为,文字比语言更容易走进人们的内心。在语言交流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违背自己的本意,有时甚至还不得不掩饰和伪装。而文字不同,她比语言更能打动人。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是与自己对话,一支笔总是自然而然地流露着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剖析着自己的内心。所以,作家梁晓声说:“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点亮了我的生命,我愿意用文字来燃烧我的生命,来温暖人心。文字让我即便行走在深幽的山谷,周遭林木高耸,遮天蔽日,生发出“在哪里、能去哪里”的犹疑,也会有一种爱让我凭借有限的信息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判断决定路径选择,路径选择则决定人生命运。
《军营文化天地》采访我后,以《一名天生的记者》为题写了报道,说我以作家的角度用文字表达着对社会、部队的热爱,既而转身又成为一名理论研究者,涉猎南海、外军装备与技术开发、联合文化乃至跨学科交叉群体科学等等问题。报道讶异于这种跨界,其实,我骨子里还是一名作家,只是一个个全新的领域会让人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豁达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