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竞选筹款记录显示,在6月24日的民主党初选后,亚当斯的连任竞选筹款从6月25日至7月11日的两周期间从1600多名捐赠者处获得了150万美元。与之相比,在6月24日之前的两周中,亚当斯连任竞选仅仅筹得八千美元。
150万美元的资金中,纽约市最大的商业房地产商SL Green贡献卓越,在该房地产集团首席执行官Marc Holliday主持的筹款活动中,有60名员工为亚当斯竞选活动捐款。其余数十笔捐款来自其他房地产集团和开发商,包括Cushman & Wakefield、CBRE、JLL和Silverstein Properties。
目前亚当斯连任竞选活动在没有市选举局公共匹配资金的情况下共有420万美元资金。亚当斯竞选团队发言人夏皮罗(Todd Shapiro)在提及民主党初选后筹款资金激增时表示,“从民主党初选中出来,我们的竞选活动蓬勃发展——筹款证明了这一点。人们也越来越担心,如果我们走错弯路,会有什么利害关系。选民们正在看待替代方案,并认为这座城市不能倒退。这就是支持涌入的原因——这场竞选活动充满活力、团结,并准备获胜。”
与此同时,曼达尼在民主党初选中取胜后募款热度飙升,15日(周二)更是获得市选举局追加发放的近110万美元公共匹配资金,累计已获得810万元公共匹配资金,达到了本届选举中最高的一位。此外,在6月10日至7月11日期间,曼达尼募得超过85,2000美元,创造了其历史以来最高单期筹款纪录。同时曼达尼在社交媒体上的竞选宣传十分活跃,自今年春季起吸引了大批小额捐款,其中有69笔达到公共资助上限的2100元,合计超过14,4000美元。
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在一众市长参选人中,亚当斯目前处于第二,虽遥遥领先于第三和第四名,但落后于曼达尼20多个百分点。
蓝迪表示,他作为布碌仑商会主席,在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常与各级政府和民选官员打交道,而他本人正是纽约市110万登记为“无党派”的选民之一。在纽约市,无党派选民的人数实际上仅次于登记为民主党的选民,是第二大选民群体。但在现行制度下,无党派选民被剥夺了参与纽约初选的投票权。
目前,美国前30的大城市中已有24个实行了“开放初选”(open primary),结果非常显著:提高了选民参与度,扩大了选择范围。
蓝迪指出:今年11月的普选原本可以是一个终结无党派选民被边缘化的机会,通过将开放初选的建议纳入纽约市全民公投,进一步推动民主化进程,就像全国大多数大城市已经做到的那样。
然而,上周三,纽约市宪章修订委员会却决定不将开放初选的建议放到普选选票上。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委员会成员、专家和城市领导者之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
这一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实际上,该委员会近期发布的中期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一系列公开听证会上,公众对开放初选的支持超过了其他所有议题......都呼吁结束纽约市的封闭初选制度。”
蓝迪强调:这些委员之所以改变了立场,关键变化恐怕是曼达尼(Zohran Mamdani)在民主党初选中意外获胜。他及其盟友如工作家庭党(Working Families Party)坚决反对开放初选。于是,“改革支持者和反对者原本可以在11月的投票中就此议题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被彻底剥夺。”
他指出,事实上,纽约市已经有开放初选的形式存在,那就是“特别选举”,即在常规选举周期之外的职位空缺补选。不仅如此,开放初选长期来看还能激励更多人参选,因为选举过程将更加公平,不再由政党体系和内部圈层主导。
“如果与排序选择投票制和公共竞选资金制度结合,纽约市本有机会再次引领全国,在民主和选民权利方面树立典范。但当我们见证全国民主制度面临瓦解之时,如今更应在本市采取果断行动,捍卫更多民主,而不是更少。”
反对方代表律师莱斯特(Jack Lester)于今年3月代表大多来自史岛的本地市民组织和保守派民选官员提起诉讼,指城市规划局规避了纽约州法律下对环境影响的要求,并将“是之城”计划拆分为三部分——碳中和、经济机会和住房机会——以逃避某些环保审查义务。
“他们急于制造密度以图盈利,而将环境抛诸脑后,”莱斯特在记者会上说。
但市府律师丹巴赫(Tess Dernbach)在法庭上回应称,这只是市政厅的一种“品牌包装”,三项提案各自独立、分别应对城市分区法中的不同缺陷。针对环保审查方面的质疑,丹巴赫强调了市府广泛的公众意见征集过程,以及市议会通过立法的合法性。
当天听证主要围绕的是“是之城”住房部分的诉讼。史岛区长福塞拉(Vito Fossella)在记者会上表示,他将另行提起专门针对电池储能设施的诉讼,不过目前尚未提交。
福塞拉表示,他决定加入此次诉讼,是因为类似“是之城”这样规模的城市分区改革“一代人只有一次”。纽约市最初的分区法通过于1916年,上一次大规模重订是在1961年。
“听完今天的陈述后,我们比以往更加确信,这项‘是之城’改革是一个错误。史岛和纽约市的其他地区将因此受害,市政府做得远远不够,”他说,“正因为这种改革几十年才发生一次,我们现在必须坚定反对。”
负责本案的高等法院法官莉泽特·科隆(Lizette Colon)表示,在审查完数十份文件后,她将“适时”作出裁决。若她完全支持福塞拉等原告,“是之城”计划可能被整体推翻;若支持市政府,则该计划将继续推进。案件也可能需通过纽约州的上诉程序进一步审理。
根据路透社报道,这个北大西洋岛国常被称为“冰与火之国”,拥有众多冰川和火山,自2021年雷克雅内斯半岛(Reykjanes peninsula)的地质系统重新活跃以来,该国已经历了十几次火山爆发。
冰岛气象局表示,岩浆被挤压穿过地壳,造成了一条长700米至1000米(0.4英里至0.6英里)的巨大裂缝,但火山爆发的初期迹象几乎没有预警。
该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火山爆发)目前不会威胁任何基础设施。” “根据GPS测量和变形信号,这可能是一次相对较小的喷发。”
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凯夫拉维克机场的网页显示,该机场的航班未受影响。
格林达维克在2023年发布疏散令之前曾居住着近4000人,但由于担心熔岩流和相关地震的周期性威胁,自那以后,这里基本荒无人烟。
火山喷发尚未对首都雷克雅未克构成威胁,也未向平流层喷出大量火山灰,因此空中交通尚未受到影响。
专家表示,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反复发生。
这种被称为裂隙式喷发的火山喷发的特点是熔岩流从长长的裂缝中喷涌而出,而不是从中心火山口喷涌而出。
在15日举行的记者会,布碌仑华人联合会会长邓铭贤介绍说,该活动将于20日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在布碌仑宾臣墟区23大道86街至85街路段封街举行,届时将有众多摊位为民众提供健康知识、健保咨询、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检测,以及抽奖和精美礼品派送等。同时,当天还将推出两场医学常识讲座,其中下午1点至1点半,由认证医生助理Kathleen Yan介绍“植物性饮食的益处”;接下来1点半至2点,由李尉松医生主讲“三种痛症(颈部、腰部、膝盖)的诊断与治疗”,为现在民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受的痛症困扰提供科学医疗知识。
这场活动得到了州参议员陈学理、州众议员郑永佳和寇顿(William Colton)、市议员庄文怡以及布碌仑地区检察官蒋沙乐(Eric Gonzalez)的支持。
在15日举行的记者会上,众民代及其寇顿幕僚长贺立宁等均称赞布碌仑华联会每年都为社区带来这个传递健康知识的大型活动,同时借助活动也给社区带来欢乐。大家指出,这场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同时也为了帮助居民更积极地保持健康,获取健康饮食等,因此吁请民众携带家人踊跃参与。
据悉,该活动还得到了宾臣墟康复中心、美国华人医师会、玛摩丽医院、圣玛丽教堂(St.Mary, Mother of Jesus Church)的协办,以及数十医疗机构、健保公司、政府部门以及警方的支持。
音乐节将于7月19日下午2:00在斯特恩音乐厅正式启幕,由开幕音乐会"Echoes of Humanity: From Origins to Unity — 遥韵归心,四海和鸣"率先拉开帷幕。中国音乐学院葛詠教授将带领琵琶乐团的成员:许炫羽,李悦萌,杨若水,温佳艺,王禹乔,白宛鑫,邱佳裕,郭晓千,以清越激昂的琵琶之声,引领观众穿越时空,时而聆听远古文明的悠远回响,时而感受金戈铁马的壮烈情怀。
来自迪拜的Malhaar室内乐团,在领唱Dr. Somdutta Singh and Jogiraj Sikidar的歌声中,将演绎印度古典音乐。由林安琪女士创立的纽约青瓷星世界乐团,将在指挥家Julian Gau执棒下,呈现一系列经典中国作品 —— 既有《红楼梦组曲》的精选乐章,又有充满异域色彩的《龟兹舞》,更将带来由张滨和Hina Zhang联袂演绎的美国首演作品《双二胡与乐队:风月同天》。同时,音乐家Wei Sun、Xiaoran Liu、Katelyn Weng、Hiu-Man Chan和Tsujui Carrie Chin也将加入演奏精心编排的曲目。
中国小提琴家陈叶霜、罗叶霜、罗诗琦,大提琴家吴瑕,打击乐演奏家茹意、Jacky Xu,声乐博士田萧鸣以及琵琶演奏家林奇峰,将带领来自中国、纽约与新泽西州的优秀青少年音乐家们,在中国国家一级指挥家张椿和的执棒下,这支音乐节师生乐团将为观众呈现精彩的世界经典音乐作品。
钢琴家Sherry Li与大提琴家Qianci Liu将与联合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两部以友谊与和平为主题的作品。最后的压轴作品,是有中国作曲家罗威作曲、许诺作词的《和平颂第三乐章:人类之声》。
该作品是为2024年纽约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特别创作,并曾由中国知名歌手周深在联合国总部深情演绎。音乐节详情可查看www.carnegiehall.org/Calendar/2025/07/19/The-Sixth-New-York-Big-Apple-Music-Festival-0200PM。
一年一度的全球学术界盛事诺贝尔奖将从10月2日开始陆续揭晓。
按照惯例,最先揭晓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时间为北京时间2日下午5点30分左右;10月3日揭晓物理学奖;10月4日为化学奖;10月6日和平奖;10月9日经济学奖;文学奖的揭晓时间尚未确定。
9月25日,国际诺贝尔奖基金会宣布,今年诺贝尔奖每个奖项的奖金将提高到9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38.49万元),比去年高出100万克朗。
2012年基金会曾表示,为了避免长期风险,2001年以来所提供的1000万克朗奖金,自2012年起将删减20%至800万克朗。基金会解释称,今年提高奖金是因为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
那么关于即将出炉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究竟有哪些知识点?
12名女性得主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统计,从1901年到2016年,共颁发了107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为211人。其中39次是单独授予一名科学家;32次由两名科学家共享;36次同时授予三名科学家。
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胰岛素的共同发现者、32岁的加拿大人班廷( Frederick G. Banting);最年长的是87岁的美国生物学家劳斯(Peyton Rous)。
在所有获奖者中有12名是女性。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品青蒿素,与另两名科学家一同分享了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在女性获奖者中,只有1983年的得主、美国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没有与其他人分享、单独一人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家族荣誉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曾多次出现一家人获奖或者家人获其他诺贝尔奖的情况。
1947年的两位得主,格蒂·科里(Gerty Cori)和卡尔·科里(Carl Cori)是一对夫妻;2014年的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索尔(Edvard I. Moser)也是夫妻。
1929年,瑞典药理学家奥伊勒(Ulf von Euler)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的父亲奥伊勒-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n)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59年的一对父子则正好相反。当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儿子罗杰(Roger D. Kornberg)获得了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丁伯根(Nikolaas Tinbergen)是1973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的哥哥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则是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
一人拒奖
在所有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一人曾经被该国政府要求拒绝领奖——1939年的得主、德国病理学家多马克(Gerhard Domagk)。
从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共禁止了三位德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这三名获奖者在二战后补拿了奖牌和证书,但却失去了奖金。
据统计,在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最常见的研究领域是遗传学,共有48名获奖者。其次是生物化学、细胞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