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公所主席伍銳賢即將於3月1日正式卸任,昨(25日)他在接受訪問回顧及評價自己在中華公所擔任主席的第三任期的表現時,伍銳賢給自己打了60分,他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做好了自己份內的事。」他表示,雖然任內完成了孫中山銅像永久安置於哥倫布公園等目標,但最遺憾的是未能解決華埠地稅過高的問題,「這是全市範圍內的問題,也是結構性的問題,很難改變。」
伍銳賢表示,自他擔任中華公所主席第二任期間,他就提出了要通過降低地稅為華埠商家減負的議題,也多次與市議員陳倩雯溝通,陳倩雯也有將此問題反映給紐約市財政局,但結果「令人感到失望,得到的就是那些官方回應,你是知道的。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搞不定地稅,口齒不夠利。」
伍銳賢表示,華埠許多樓宇受租金管制限制,因年久失修,每年也需要一筆不菲的維修費用,「市長限制漲租,但地稅卻年年在漲,這不公平。」他說,不少樓宇在出租公寓的這筆進賬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因此只能將地稅帶來的成本轉嫁到樓下的商鋪租金上,也令小商家苦不堪言。對此,伍銳賢也顯得毫無辦法,「有什麼問題,中華公所可以向市府說,但我們沒有行政權力。」
與下屬六十僑團是「父子關係」
在任內,中華公所下屬僑團聯成公所內鬥反映了僑社存在的怪相。伍銳賢戲稱,中華公所與下屬六十僑團的關係是「父子關係」。當被問及聯成公所內鬥是否會讓「父親」感到蒙羞時,伍銳賢擺襬手說,「不會」。他說,「『兒子』吵架是對爸爸來說不好,但每個僑團有每個僑團的管理,是獨立的,我們也不便插手。」
他再次強調,自己任內做好了擔任主席的份內的事,對於其他僑團的內部事務持不過問的態度。比如此前僑社為華警梁彼得捐款一事,中華公所就做到了賬目公開透明,要求民眾通過支票捐款,後期也將沒有動用的捐款一一退回。而對於其他僑團如何管理善款,他表示當時自己不在任,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比較各個僑團的做法,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我在任,有機會站出來的話一定會說。」
如今華埠不少小商家出走或關門、人口老齡化嚴重、新移民對華埠歸屬感弱,傳統僑團面對這一困境如何自處及發展?伍銳賢認為引入新血十分重要,但他也表示,根據現有章程,中華公所及屬下六十僑團的結構、中華公所主席的選拔機制,在未來一、二十年內恐怕不會改變,對於非台山新移民來說,准入門檻較高,如果希望服務僑社,可能唯有通過加入聯成公所可以獲得上升途徑。
伍銳賢表示,擔任僑社領袖,往往會認識到理想和現實是兩個樣子,自己的管理方法是從大方向著手,但不會干預下屬部門或僑團的具體運行。他以華僑學校為例,指出在沒有改變學生人數的情況下,通過多種管理措施將華僑學校流水賬及定期存款2018年8月的85萬左右提升到2019年8月的97萬餘元,「我為人比較低調謙虛,很多事情做了我不說。」伍銳賢表示,如果自己未來身體健康,且僑社需要他回來,他願意再次競選中華公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