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常人眼中的慈禧形象,大都是「垂簾聽政」、「戊戌變法」等歷史事件中得出,而近年的影視作品多將慈禧描繪成心狠手辣、驕奢狂妄的暴君。真實的慈禧太后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美利堅大學藝術系彭盈真教授日前從宮廷藝術的視角切入,一場以「初識廬山真面目:慈禧太后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為題的演講,讓聽眾看到不一樣的慈禧。

彭盈真畢業於台灣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博士,曾任職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她專攻近現代中國美術與物器文化,尤其著重性別研究與十九世紀工藝美術的東西方交流。

彭盈真先概述慈禧的政治生涯。她說,慈禧16歲入宮,因其相貌柔美、性格溫和,很快受到咸豐皇帝的寵愛,並替咸豐生育了他唯一的兒子而母憑子貴,由蘭貴人晉懿貴妃。

與其他嬪妃相較,慈禧因具有較高文化修養,能書寫漢文,通書法與繪畫,所以經常幫助咸豐帝批閲奏章,很早即參與政治。咸豐皇帝去世,繼位的同治皇帝只有三歲,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在這期間,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支持下,啟用了大量漢人大臣,勵精圖治,使得清朝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的混亂中恢復。當時的海內外輿論對慈禧的評價也非常正面。直到戊戌變法,慈禧開始對支持光緒變革的洋人持排斥態度,導致庚子義和拳之亂,慈禧太后從此也被西方輿論妖魔化。比如法國有張漫畫就把慈禧描繪成一個面目醜陋、不男不女,一手搖著紙扇,一手拿著屠刀的女魔頭。

彭盈真強調,歷史上過於簡單化慈禧形象,她從藝術和生活的角度加以補充,還原一個完整和多面的慈禧太后,例如,慈禧太后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是第一個從西方引進攝影術的人,也是一個藝術愛好者和贊助人。她分別從建築、服裝、瓷器、字畫、收藏等宮廷藝術介紹慈禧。慈禧太后對藝術的贊助,反映在建築上,特別是頤和園的重建。

此外,慈禧還喜歡收藏各種西洋鐘錶、戰船和火車模型、望遠鏡等,說明她並不排斥西洋新科技。由此可見,在慈禧的性格中,既有唯我獨尊的帝王成分,又有附庸風雅的文人和藝術愛好的一面;既有男人好勝和對科技好奇的一面,又有女人愛美麗愛虛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