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热爱过节的仪式?这些仪式或快乐或傻气,有美食的分享,有礼物的交换,以及夜深时分与大家的拥抱告别。而当这一切结束时,你会拥有更多美好回忆,也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用他的伟大戏剧《皆大欢喜》告诉我们,“结尾好,一切都好”。时至今日,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仍然很有道理。不过,最近在《神经科学杂志》
一想到过节,不少人脸上就会浮现出笑容。节日常常带给人美好的期待或是思乡之情。过节,总是离不开各种节庆传统,包括特色的节日装饰、可口的传统美食、人们耳熟能详的节日歌曲等等。
仪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记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时刻。从一个人的生日、婚礼,到感恩节等季节性的庆典,以及圣诞节、光明节等宗教节日,这个时刻越重要,仪式就会越盛大。
而节日仪式,更是一场琳琅满目的感官盛宴。平日难得一见的装饰品在节日里争奇斗艳,宣告着这个日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些丰富的感官体验,又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加深对节日的记忆,珍藏在心里。
家庭仪式为什么对我们如此重要?有很多研究表明,它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心理上的益处,帮助我们享受生活、与心爱的人建立联系,也让我们从日常的压力中得到喘息的机会。
《寻梦环游记》
缓解焦虑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而节日却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明确地知道要做些什么,可以按部就班地来度过。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组织性、掌控力和稳定性,心情也因此大大放松。
从互赠祝福到举杯畅饮,节日的传统中充满了仪式感。许多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都发现,仪式中这些有组织的重复性活动,可以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容易预见,从而缓解我们的焦虑。
当然,许多仪式都可以在节日之外的其他时间进行,但节日却赋予了它们特别的意义。节日仪式通常都在一个特定地点,比如家里举行,与一群特定的人——比如亲朋好友——共同庆祝。正因为如此,在年底选择回家过年的人比一年中的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人们从四面八方归来,相聚在一起,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团圆时刻,也暂时忘却了烦恼。
幸福佳肴
任何的节日传统都少不了节日美食。自从第一批人类围坐在火堆旁烧烤猎物以来,烹饪就一直是我们这个物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现代人花大量时间在厨房和餐厅里准备食物并享用节日大餐,这其实与祖先生火、炙烤的行为有着类似的社会功能。共同分享节日美食,象征着群体之间的联系。它把所有的家庭成员聚集在餐桌前,也为对话和交流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老友记》
几乎所有文化都包含了与准备食物和享用食物有关的仪式。犹太人的传统规定,所有的食物都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犹太洁食Kosher)来选择和准备。而在中东和印度的部分地区,规定只能使用右手进食。另外在许多欧洲国家和地区,举杯敬酒时必须直视对方的眼睛,否则根据民间传说,可能会影响性生活。
特殊场合需要特殊的美食来搭配。所以大多数的文化都将自己文化中最美味、最精致的菜肴呈现在最重要的节日里。例如,在毛里求斯,泰米尔印度教徒(Tamil Hindus)会在泰普萨姆·卡瓦迪节(Thaipussam kavadi festival)结束时,提供丰富多彩的“七种咖喱”。而在希腊,人们会在复活节那天与全家人聚在一起烤全羊。这些食物的菜谱都会有些“秘方”。而那一味神秘配料,不仅撒在菜里,也在人的心里。
研究表明,饭前仪式可以改善饮食体验,让食物吃起来更美味(哪怕只是一根胡萝卜!)。其他研究则发现,如果孩子一同参与,他们就会更享受自己亲手准备的食物。同时,一顿饭准备的时间越长,我们也会越重视它。由此可见,和节日佳肴相关的仪式与劳动实际上带来了更优质的美食享受。
分享即关怀
交换礼物也是过节传统仪式之一。从纯理性的角度看,这件事似乎毫无意义。往好了说是在回收资源,最差的情况则是在浪费资源。但是,绝对不要低估这种交流的重要性。人类学家指出,在许多社会中,礼节性的送礼可以帮人们建立互惠关系网,维持社会联系。
在美国这片多元文化交织的土地上,中国餐馆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它们不仅是满足味蕾的美食天地,更是承载着美国华人梦想、奋斗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