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恋交友到健身再到阅读,数字经济正改变着越来越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大陆1962名处于适婚年龄的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9%的受访单身青年看好大数据在青年相亲交友领域的应用。此外,13日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3.78亿,人均年阅读10.1本电子书。
通过对年龄、身高、学历、地域等很多细分项进行筛选和匹配婚恋对象,根据健身App数据锻炼身体和管理饮食,数字经济正越来越深入中国人的生活。
“门当户对” 合拍概率更大
北京《中国青年报》12日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大陆1962名处于适婚年龄的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9%的受访单身青年看好大数据在青年相亲交友领域的应用,77.9%的受访单身青年有兴趣使用大数据婚恋交友平台,56.8%的受访单身青年认为大数据能解决当下青年对另一半诉求模糊问题。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余鹏(化名)从事大数据工作,曾使用过一款大数据交友App。“它能给我提供可约会对象,省去我一个个聊天、了解和筛选。双方见面后,相处融洽的可能性更大。”在余鹏看来,大数据匹配婚恋对象就像常说的“门当户对”,只是以往主要看两家的家庭条件,大数据则加入了很多其他参数。
北京某央企员工张然(化名)曾多次给身边的同事朋友介绍婚恋对象。“我发现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对象。”他认为,大数据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结合双方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加上星座、性格等常用因素,可以客观地分析筛选出适合人选。”
在余鹏看来,大数据算法中有很多容易量化的因素,选出的两人合拍的概率确实会更大。但他认为,这个过程也会剔除掉一些因素,牺牲一些东西,“比如一个人的气质,比如对读过的同一本书的不同感受,这些感性的东西没能量化。此外,看过同一本书的人更容易被相互推荐,但没看过的不代表不喜欢。”
北京某机构投资经理谭晟宇并不看好大数据在婚恋交友领域的应用,“本来两人相恋是一个从认识到逐渐加深了解的过程。而大数据婚恋交友是反过来,先知道一个人的各种特性,设定双方合适,这不利于逐渐培养感情。”
逾四成人尝试过“数字化健身”
该调查还显示,43.7%的受访者尝试过“数字化健身”,49.4%的受访者会根据健身App的指导选择自己的一日三餐,56.0%的受访者认为根据数据调整健身计划更科学合理。
北京师范大学研一学生邢延猛一周健身三四次,已坚持两年。在他看来,刚开始健身时缺乏相关知识,下载一个App来指导自己,可以节省很多学习时间,“现在我已经可以自己练了”。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员工余洋(化名)平常会用健身App详细记录自己的训练情况,还会尽可能按照上面的指示来吃东西,比如每天需摄入多少卡路里的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