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受邀為他的新書講評。準備期間,我亦讀了其他三卷:《誰請來了春天》、《蟬兒吹牛的季節》、《秋葉的舞會》,和《蔡季男兒童詩硏究》及他的散文集《最鹹故鄉水》。閲讀中,我對蔡老師的成長背景、性向志趣都有了更深廣的認識。

蔡老師於我是亦師亦友,我們在不同的文學領域裡,有過不少攜手合作相助無間的愉快經驗。首次見他發表的書,是《蟬兒吹牛的季節》。因為繪本印製得精美誘人,童趣橫生,詩意盎然,我開始對他的作品嚮往心切。

初識蔡老師,覺得他木訥寡言,做事嚴謹;讀過他的童詩集後,體會出他也有天真爛漫的一面。他以國文本科的訓練,摻入其天生的良善特質和對幼童的熱愛,半世紀以來,創作出百餘首令成人動容、兒童們樂於吟詠的童詩,實為下一代的文學路,舖上了一條安全好走的地毯。

我挑了他入選第二屆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童詩組作品「蟬」,引介讀者進入作者的文學及藝術世界,繼而了解他處事做人的風範。

夏天是蟬兒吹牛的季節

他不知道

榕樹公公為什麼要

撐起大綠傘

他不知道

石榴姊妹為什麼要

穿上小紅衫

卻站在高高的樹梢大叫

知了

知了

試想蔡老師若無天真無邪的童心,怎能以兒童的感情來感受世界、兒童的心理來理解世界、兒童的眼睛來觀看世界呢?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有童趣的童詩呢?

他的詩裡處處流露出真、善、美,可説他的淳厚本性在寫詩時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人讀來不時莞薾,備感親切溫馨。

其實,他敦厚樸實的特點是跟他的成長環境相關連的。

蔡老師生長於台灣嘉義縣布袋鎮,一個民風質樸的濱海鹽鄉;他母親是一位極為刻苦又具愛心的莊稼人。雙親靠著經營若干小生意,來維持食指浩繁、兄弟姊妹九人的小家庭。不言而喻,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

這樣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生活背景,使得海水、泥沙、山川、土地、動物、植物、昆蟲等均融入他的血液裡;這些元素也成為他寫童詩的題材。

他的字句精鍊,讀來有韻律感;更可貴的是,他還能兼顧深遠意境的表達。生長在窮鄉僻壤的他,不但不以出生清貧為羞,反而在作品中表現出他對郷土的思念和對親情師長們的感恩。在「水族箱裡的魚」這首童詩裡,我們便可從優美的意境中嗅出他對故鄉的眷戀及深遠意境的表達。

水族箱裡的魚

匆匆的游過來

又匆匆的游過去

箱裡有水草荇藻

他知道那是騙人的塑膠

箱裡有石塊岩礁

牠嫌它又瘦又小

水族箱裡的魚

不停的來回尋找

啊!沒人知道

牠在尋找消失的海濤

牠在尋找故鄉大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