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實力是學生申請大學的基礎,但是競爭激烈的、頂尖的高校,還要看學生的軟實力,它們通常叫「holistic review」(整體審核)。」27日,臺灣會館邀請「湯森哈里斯高中」(Townsend Harris High School)的中英雙語輔導老師王稚鶴,為華人家長講解大學申請。

申請大學時,大學到底看什麼呢?王稚鶴指出,大學首先看高中9年級~11年級的總成績單(transcript),這個總成績單不僅指分數,還包括課程難度以及分數的走勢(三年中,分數是往上升的學生更有優勢)。其次還看SAT、ACT以及SAT單科成績等。另外還有競賽成績,例如入圍「美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USAMO),說明該學生進入這一年全美數學頂尖前400名,在申請麻省理工(MIT)上很有幫助。
王稚鶴指出,學生的總成績單是學生的「硬實力」,即硬件。「硬實力是申請大學的基礎」,但光有硬實力還不夠,學生的綜合實力無法從分數全部體現出來,比如學生是否具備領導素質、是否有藝術、體育特長等。所以那些競爭激烈的、頂尖的大學在看完學生的硬實力後,還要通過學生的軟實力來挑選學生。
「相比之下,那些競爭不那麼激烈的大學,比如州立、市立大學(榮譽班除外),他們通常只看硬件,因為他們知道無法招到最好的學生。所以只要分數達到就可以了。」
那麼軟實力如何體現出來呢?王稚鶴說,從申請文書(Essay)體現出來,「學生軟實力的核心在於申請文書,以及大學的補充問題及短文(supplementary materials)。」
申請頂尖大學,需要提前做一系列的工作,不僅是考試成績,而且要為軟實力做準備。王稚鶴說,「Essay非常重要,你寫什麼,怎麼寫,百分之百都掌握在學生手裡,由學生控制;你有沒有這樣的背景,有沒有這樣的基礎,就看你之前做的準備工作夠不夠。」
很多頂尖大學還有自己的補充問題,比如哥倫比亞大學,有一個問題:你如何描繪你理想中的大學?芝加哥大學、耶魯、哈佛大學全部都有自己額外的補充短文(每篇200字),「申請文書的中心就是自己介紹自己,你的個性、你的思想深度、是否有『學者思維方式』,都體現在短文中。短文中可寫一個故事,作為一個介紹自己的契機。」
「申請文書是否有思想深度?是不是在表現自己?這很重要」,王稚鶴舉例說,耶魯大學招生官曾介紹一個例子,一學生以暑假做義工輔導小朋友的經歷,來寫申請文書,介紹自己如何與小孩融在一起,他是如何觀察這些小朋友的,怎樣與孩子一起活動的,「招生官說,可看到這個學生善於與人打交道,最後他被錄取。」
另外,在申請表格(common application)上,可填寫自己的課外活動、獲獎情況,這些也是軟實力。
州參議員史塔文斯基、駐紐約臺北經文處領務組組長黃耀良、臺灣會館理事長方秀蓉、教育聯盟執行總監李立民與200多位家長出席了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