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刮乐就是一种‘花小钱,办大事’的娱乐方式,有很多其他东西不具有的未知且解压的快乐。”在北京东大桥地铁站附近报刊亭外玩刮刮乐的张铭禹告诉中通社记者,打开这种翻红的新“盲盒”,在如今年轻人中很新潮。
5月13日,北京东大桥,年轻人们组团开启刮刮乐“盲盒”。
香港中通社报道,内地的刮刮乐,由中国福利彩票、中国体育彩票发行,是一种面值低至5元(人民币,下同),高至50元的即开型彩票,中奖金额从10元到150万元不等。每一张刮刮乐都分为中奖区和刮奖区,中奖区标明指定的号码或图案,剩下的区域则是由一种特殊丝网油墨覆盖的巨大刮奖区,若刮开刮奖区与中奖区的号码、图案匹配,将会获得指定金额。
记者13日晚在东大桥地铁站附近,打开地图APP搜索刮刮乐发现,周围半径500米范围内布满十余家店铺,官方彩票店、报刊亭、便利店等均在售卖。记者随机挑选了一家报刊亭和一家彩票店分别停留半小时,购买刮刮乐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刮刮乐其实并不是新潮事物,早在内地两大彩票中心成立之初,玩法即已出现,但近来突然在年轻人中翻红,离不开网络推手。新冠疫情之后,内地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拍摄开刮刮乐“盲盒”视频的博主,内容以记录开奖为主,传播度惊人。张铭禹说,“我就是4月份看抖音直播开启的开‘盲盒’生涯,每周都买,根本停不下来。”
东大桥地铁站旁一家官方彩票店店主王坤告诉记者,他在北京拥有4家彩票店,“这家是两个月前新开的,最近买刮刮乐的年轻人是以往的数倍。”他说,两大彩票中心销售返点在7%至9%不等,目前每天销售额超1万元很轻松,现在彩票中心票一印出就会被代理商抢光。
京城Z世代们认为,刮刮乐翻红现象是如今年轻人消解生活压力、消费娱乐欲望与找寻青春回忆等多重因素叠加交织的体现。
1996年出生的影视业者陈曦说,行业不景气导致集体降薪,最近每周都会买两三次刮刮乐。她说,下班后和朋友一起用工具刮开涂层,听沙沙的声音很过瘾,“期待未知的奖金、共享开‘盲盒’的快乐,是我们疏解压力、分享快乐最具性价比的方式。”
“90后”北京人沐欣觉得玩刮刮乐找回了童年回忆,“与那时在学校门口和同学花1元钱撕贴纸换玩具的快乐一模一样。”买10元刮刮乐中了100元的她,正准备带著同行的童年好友去吃顿夜宵、聊聊回忆。
比起中奖结果,年轻人们更在意娱乐的过程。王坤说,“99%的中老年人大多为了中奖而来,比起他们对中不了奖的抱怨,年轻人大多抱著开心的心态过博彩瘾。”陈曦也表示,并不指望靠刮刮乐暴富,但那一丝可能挣到“巨款”的愿望和心情,是其他“盲盒”给他带不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的刮刮乐本身具有公益属性,它筹集彩票公益金,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不足、支持教育助教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比如福利彩票的刮刮乐,都会按销售额20%的比例提取公益金。
张铭禹的女友张毅每月都会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款,她希望在生活日渐富足的同时帮帮困难的孩子们,“买刮刮乐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附加一种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渠道。”
5月13日,北京东大桥,张铭禹展示中奖的刮刮乐彩票。
在北京年轻人的社交逻辑指引下,新“盲盒”刮刮乐也正演变成一种传递好运和表达祝福的新潮社交方式。无论是婚礼、开业典礼,还是生日、纪念日,送一束装满刮刮乐的花束,或在红包中塞满刮刮乐,这种别出心裁的新奇感,容易引发年轻人的认可和效仿。
陈曦说,上周好朋友过生日,她在一束鲜花上插满了总额500元、不同类型的刮刮乐,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他就喜欢这种古灵精怪的惊喜,更别提总共中了650元的奖金。”
内地此前流行曾流行一句话,“在上班和上进之间,‘90后’选择了上香。”似乎京城一部分年轻人挤进了雍和宫,另一部分则迷上了刮刮乐。心理学专家分析认为,这是不同的载体,一样的逻辑。“并不代表年轻人不上班或不上进,只不过是他们在工作之余,选择了不同的寻求内心平静、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