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署為期約一個月,市議員民主黨的聯署要求900個簽名,為了保障起見,各參選人均會爭取比基本要求多出數倍的簽名,提防對手的挑戰。
市議員馬泰佔著現任的關係,提交了7,500個簽名,在聲明中表示自己在選區內擁有強大的支持基礎。同時又批評對手依靠付費的政治顧問來拿取聯署。他强調繼續以激進民主理念爭取社區的認同。
根據選舉法,聯署通常用兩種方法獲取,一是由支持者和志願者收集的,另一種由於參選人白天要上班,故此利用競選經費來招募義工或政治團體,兩者均為合法拿取聯署方法。
民主黨三位挑選馬泰的參選人分別是華裔李翠珊(Susan Lee)、潘佩藍(Pooi Stewart)及尼泊爾裔張秀雅(Ursila Jung)。
從上次參選後被華人社區認識的李翠珊在過去數月來已不斷走訪社區,闡述她的政綱,其參政理念相對地温和,主打公共安全,提交的聯署為2177簽名。
從中國移民美國多年的潘佩藍能說流利中文,家住麥廸臣街多年,她嫁給一位非裔曾遷至布朗士區,她是一位教師,是三位孩子的母親,政綱主打教育,並强調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她過去住在布朗士區時,曾參選過州議員,她的聯署為1300個簽名。
Ursila Jung為尼泊爾移民,由於十分熱衷教育常與華人走在一起,因而有一個華人名字「張秀雅」。現居砲台公園, 因對公共服務的熱情而移居紐約市,在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後,張秀雅成年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曼哈頓市中心度過。9/11 之後,與許多其他市中心居民一樣,張秀雅從她的公寓疏散了幾個月。然而,回到市中心後,她對周圍人的力量和韌性感到震驚,因為他們重建了自己和社區,萌生參選念頭。
張秀雅從事高層公共政策工作時獲得了專業知識和洞察力。在紐約,她將自己的政策經驗用於領導孩子公立學校的PTA,在社區教育委員會任職,並通過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發表意見來成為父母的倡導者。她的政綱也是主打教育及公共安全。她的聯署為1200個簽名。
華人牧師丘海倫在去年參選州議員,敗給韓裔李榮恩,今年捲土重來以共和黨參選市議員,由於沒有黨內初選,到11月參加大選,她獲得的聯署為733個簽名,紐約市的民主黨及共和黨比例為7:1,因此共和黨的聯署提名門檻比民主黨為低。
在未來的一周內,若參選人不挑戰聯署的合法性向選舉局提出異議,他們的名字均會在選票上。
Pooi Stewart是一位亞裔美國教師和社區領袖,為公共安全、更好的學校和我們的環境而奮鬥。 Pooi將有效領導帶回曼哈頓下城。2023年6月27日在民主黨初選中為紐約市議會第一選區的Pooi Stewart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