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表示,「雖然亞潮萌非常關心環境,但『2022年清潔水、清潔空氣和綠色工作環境債券法案』(公投案#1)是錯誤的方法。」
亞潮萌:「紐約州希望我們允許(增加)42億美元的債務負擔,而不是從現有的州稅收中決定環境支出的優先級。我們已經支付了全國最高的稅收,但他們希望我們同意再借款,這樣他們以後就可以為此向我們徵收更多的稅。我們不需要,謝謝。」
另外三項紐約市公投是前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去年成立的「種族正義委員會」(Racial Justice Commission)所提出,延續了他遺留下來的政策。
這些公投提案希望紐約市糾正「過去和持續的傷害,並重建、修訂和重新構想我們的⋯⋯機構和法律,以促進所有紐約人的正義和公平」。(提案#2),並要求紐約市建立一個種族平等辦公室、計畫和委員會(提案#3)。
亞潮萌表示「不支持旨在『消除種族差異』的種族分裂政策,因為我們看到這些政策往往直接或間接歧視亞裔社區。」
最後一個「真實生活成本」提案(提案#4)希望紐約市在其提供社會服務的計算程序中,排除補貼和公共援助的錢。
亞潮萌認為,這將產生一個預期效果,即為那些已經拿福利的人提供更多的福利,並讓更多人有資格獲得政府資助的住房、食品和兒童保育。「這項提案會促成收入的再分配,增加工人和中產階級納稅人的財政負擔,並將引發另一波人離開紐約市。」
亞潮萌同時宣布,將背書支持麥恆理(Michael Henry)競選紐約州總檢察長(對壘現任州總檢察長詹樂霞),支持樂保羅(Paul Rodriguez)競選州主計長.
紐約普選日 四大公投意味著什麼
「種族正義委員會」提三修憲案 政治問題如何轉為財政和生活問題?

這些提案看似「中看」,那麼是否也「中用」,民眾最終會得到什麼回報?數名華人社區人士昨日接受《大紀元》採訪,分析這些提案的真正意思,以及在現實生活中將給亞裔帶來什麼影響。
提案1:2022年《環境債券法》
該提案將允許紐約州通過發行債券,為特定的環境項目和政策借款42億美元。這包括15億美元用於濕地保護、零排放校車、綠色建築項目、政府樓的太陽能等;11.1億美元用於降低洪水風險、搬遷和修復相關基礎設施等。
提案要求至少35%的債券收入惠及弱勢社區,由州環保署的氣候正義工作組負責定義「弱勢群體」。
紐約選舉顧問、「紐約小房東」組織會長何德鄰說,該提案與房東有兩層關係,其一州政府發行債券,而不是增稅,將納稅人和該項目的風險切割,看似對房東有好處。但從錢的角度講,若這個項目只花錢不賺錢,交易量低,有價無市,政府賣不出債券,就會想其它辦法。氣候正義的政治問題轉為財政問題,如何讓人來買債券,收入從何而來?
其二,氣候正義項目與房東的關係。若項目有效(例如防洪),房東會受益。但也要看掌握分蛋糕權力的人想怎麼個分法,如果項目撥款給(前衛的)紅勾,很明顯這個好處就和皇后區大學點的屋主無關。
紐約中華總商會榮譽董事長于金山認為,紐約在全美已經是「氣候變遷」的支出大州,所花費的錢「已大量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還要借款42億美金,有必要嗎?」
修憲提案2:添加紐約市價值觀宣言
後面三項提案由白思豪任期最後一年成立的「種族正義委員會」推出。其使命:提議對《市憲章》進行「結構性改革」,以「促進種族正義和公平,並開始消除紐約市的種族主義」。
第一個提案的「價值觀宣言」,包括紐約市必須努力補救/糾正「過去和持續的傷害,並重建、修改、重新構想我們的基礎結構、機構和法律,以促進所有紐約人的正義和公平」。
「價值觀宣言」起什麼作用?何德鄰說,這類似於大公司的「使命宣言」或「願景陳述」,對外說明公司的長期價值追求,對內部群體解決形成共識問題,形成機制。「因為有這個共識,經過一段時間後,大家會看到整個公司的運作、風格、文化、取向,會慢慢趨向於該宣言。」
他認為該宣言沒有法律效力,「就像中國的政治指導性語言,這個影響是在思想上,不是法律上。」
但有人擔心該宣言會引發不必要的法律訴訟,讓律師大賺其錢,就像殘疾人發起對餐館缺乏無障礙設施的大規模訴訟那樣。
布碌崙灣公園大道(Bay Parkway)商會會長李志坡說,「公平」這個詞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什麼叫公平的價值觀?政府現在所做的,我們已經感覺很浪費了,如果政府再做更多,只會更浪費。資源就從我們納稅人身上拿,最後政府當大善人,讓人以為政府做得很好。」
李志坡列舉種種身邊傷害小商家的事說,這幾年目睹紐約市治安一夕回到25年前,無不以「正義」為名,他很擔心「表面堂皇的東西,最後會害了中間正當做生意的人。」
于金山說,紐約市居民思想一向先進,種族平等意識已深植人心,「但這個市府價值宣言,卻為未來的種族不公打下市憲的法律基礎。這個宣言實際上說,以往紐約市有歧視,以後法律上規定要反向歧視。如同特殊高中,亞太裔又成首當其衝的替罪羊,一旦市憲章規定,反抗都難。」
修憲提案3:設種族公平計畫和辦公室
該提案要求市府機構每兩年制定一次「種族公平計畫」,建立一個新的種族公平辦公室進行協調,並收集和報告與公平相關的數據。創建一個種族公平委員會做審查,並確定什麼是優先事項。
何德鄰分析,此案若通過,也意味著政府的權力更大,掌握數據的人有更大的控制權。變成分蛋糕的人,可以準確地確定誰得益。該提案不僅影響教育,也與醫療資源的分配有關。
于金山認為,紐約市已有各式各樣的平權機構,「人權局」及其他平權單位在族裔平等上已發揮了功能,如果再結構性擴大政府職位、增聘官銜,除浪費公款外,機構越多、規矩越多、犯規的越多、 罰款也就越多,法律多如牛毛,商家更難做。
修憲提案4:真實生活成本
該提案要求市政府使用一種新方法來計算「真實的生活成本」,而不考慮個人或家庭可能獲得的公共、私人或非正式援助。
正義委員會得出結論,目前與解決貧困相關的措施不符合紐約市的需求。因為以前通用的聯邦貧困線沒有考慮到地區成本。
在提案階段,公民預算委員會主席雷恩(Andrew Rein)曾提出一個問題,是否應該從計算中刪除所有住房補貼,「如果沒有紐約市房屋局(NYCHA)的支持,紐約的住房市場會是什麼樣子?穩租公寓又如何?」
何德鄰說,該提案語意不清,但上面雷恩提出的住房補貼的例子對房東很重要,「例如你住唐人街,私人擁有的穩租房可能月租金800美元,市價3000美元,如果算真實生活成本,你是算3000元還是800元?如果就市價來算,又有可能衍生地價不一樣,稅收也不一樣。」
事實上公投項目是否精確可行,關乎公投案的後續可執行性。何德鄰直言「不僅穩定租金房,以後怎麼算通貨膨脹,怎麼算社會安全金?以後加租幅度,用什麼來計算?牽一髮動全身,但每一個變化,一定是政府來決定。若動真格的,影響會很深遠。」
于金山說,生活支出的數字簡單無比,收到多少錢,是個實數。「『真實收入』法案,卻要將收入中的政府福利、租金補助金全都減除,『真實收入』法案明白是搞假數據,應改為『虛假收入法案』,白思豪政府之遺害,以假亂真,在此法案上表現無遺。」
四項公投案在選票背面
公投上的內容在選票的背面,選票上呈現的是相當簡單的文本,有心人可以查閱原始的法律語言,了解細節。根據非營利組織Ballotpedia,從1985年至2021年,紐約州選民批准了71%的公投提案(55項公投中的39項通過)。
進步的候選人和公投提案不斷獲勝,因為大多數註冊選民不投票。于金山說,就算出來投票的,也很少留意選票背面的公投,變成「少數人徹底控制紐約的憲法,控制紐約的未來,壓制大多數人的聲音,勒索大多數人的金錢。所以大家要注意。」
李志坡說,他會敦促會員和身邊的人不放棄投票權,並讓他們注意這四項公投,也希望華人在11月8日一定站出來投票,「你不為自己站出來,他們(少數投票的人)就改變了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