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全美众多华人社区 法拉盛繁荣一枝独秀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22-10-16 08:58:34 ]
以華人為主的亞裔移民湧入法拉盛,帶來了全新的人口結構與蓬勃的發展。(本報檔案照)
以華人為主的亞裔移民湧入法拉盛,帶來了全新的人口結構與蓬勃的發展。

紐約法拉盛,是全美發展最迅速的華人社區,建鎮已有377年,它的前緣與華人、與亞裔雖不相關,卻也是早期移民實現經濟與宗教自由的重要一筆,它與亞裔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而美國及各國移民外交政策與國情的變換,也為法拉盛帶來了全新的人口結構與蓬勃的發展。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不少台灣民眾對於政權存續缺乏信心,飄洋過海來到美國,70年代中期,台灣進一步放寬留學政策,一股留學之潮由此掀起,其中不乏學成留美、域外生根的學子,1979年,美國正式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老百姓的恐懼心理加深,也促使移民美國的台灣人口大幅增長。

經過數十年發展,法拉盛的面貌在慢慢地改變,富有歷史印記的凱斯戲院已不復存在。(本...
經過數十年發展,法拉盛的面貌在慢慢地改變,富有歷史印記的凱斯戲院已不復存在。

「當時,小蔣(蔣經國)與老爸的不同之處是,他主張根留台灣,不再想反攻大陸,這形成了台灣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局面,對老百姓的約束也更輕鬆。」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FCBA)首席顧問杜彼得在這個時期由台灣移民到法拉盛,他說:「但不容諱言的,是老百姓的陰影;80年以前,台灣人財不露白,賺的錢藏好掖好,但1979年以後,(錢)不花幹嘛,他們買進口車,發展自由貿易市場,供子女到國外發展,於是忽然間,大量移民湧入」。

「讀完大學,服完兵役,來美讀研究所,好像就是很自然、也很必然的一個過程」,被問及為何在1980年台北念完大學後以研究生身分選擇留美,法拉盛發展中心主席傅鶴鳴搖搖頭說,「沒有為什麼」,當時,他住在離市立大學不遠的北曼哈頓165街,畢業後搬到皇后區艾姆赫斯特(Elmhurst)住一年,1988年搬遷至法拉盛。

許多台灣留學生也與傅鶴鳴一樣,來美讀書時便有意定居在此,他們多散居在曼哈頓或皇后區,但到華埠卻遭遇意外的「排斥」,買東西時被質問:「唐人何不說唐語?」耳邊又全是不能應答的粵語與台山話。

法拉盛已經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位於市中心的梅西百貨在購物季擠滿了人。(本報檔案照...
法拉盛已經成為自給自足的社區,位於市中心的梅西百貨在購物季擠滿了人。

一位老記者形容當時在華埠做新聞,說講粵語的同事每走幾步,便遇到熟人攀談聊天,不知不覺素材已然攢夠,走回報社,篤悠悠把放下的網一一收起來,無奈只會講國語的自己,還要絞盡腦汁地尋找內容。

語言相通 吸引台灣移民

語言的不通有離心力,語言的相通則是黏合劑,早期台灣移民向法拉盛發展的一個因素,杜彼得回憶,也同樣是語言。在華人進入法拉盛以前,法拉盛一度住著不少日本人及日本僑民,日據時代,台灣接受日本教育,不少會說日語的台灣家庭,也由於共通的語言和相似的飲食習慣選擇了法拉盛。例如,1970年,來自台灣的日本僑民蔡仁泰,攜帶家眷「二度移民」,在法拉盛開了第一家亞裔超市「大道」,供應商為日本的西本貿易,當時的經理、收銀員也均為日裔。

華人開始在法拉盛開超市、餐廳,逐漸形成市場。(許振輝/攝影)
華人開始在法拉盛開超市、餐廳,逐漸形成市場。

如此延續到1980年代,部分畢業的台灣留學生及家庭在法拉盛謀生與創業,一些有先見之明的一代移民,也把投資的目光轉向法拉盛的地產。

「1969年至1975年之間,紐約經濟大蕭條,法拉盛亦不例外。」1969年就來到紐約的第一批台灣建商洪逸次說:「1973年,紐約市瀕臨破產,羅斯福大道及北方大道間的緬街,以及王子街及緬街間的羅斯福大道,空店林立,然而1975年以降,亞洲移民陸續把空店盤活占滿」。

華人開始在法拉盛開超市、餐廳…逐漸形成市場。(許振輝/攝影)
華人開始在法拉盛開超市、餐廳…逐漸形成市場。

傳遞資訊 世報功不可沒

在傅鶴鳴看來,法拉盛的亞洲化,世界日報也是肱骨之臣。

當時尚據地華埠的中文第一大報世界日報,發行的是午報,考慮到居住在皇后區90%員工約凌晨三點到華埠,時任社長馬克任將報社遷址法拉盛。由此,有關法拉盛的資訊與廣告也多了起來,吸引了更多散居紐約客的注意,「此前一段時間,法拉盛街上人煙荒蕪,報紙在地上飛來飛去,許多牆面都被塗黑」。

具有華人特色的春節遊行是法拉盛的年度盛事,也宣揚了傳統文化。(本報檔案照)
具有華人特色的春節遊行是法拉盛的年度盛事,也宣揚了傳統文化。

1981年時,有建商妙語,在世界日報打一整版廣告推法拉盛的新樓盤,文案浩大簡潔,稱「法拉盛:紐約的新Chinatown」,洪逸次說,沒想到反應空前地好,1974年來美、風雲一時的建商黃仲連在36、37大道蓋的新房,動工後便銷售一空。

也是在這一時期之間,華人開始在法拉盛開超市、餐廳、銀行,逐漸形成市場,住在森林小丘、新鮮草原、雷哥公園、瑞吉屋等周遭地區的華人,不再需要去曼哈頓華埠,就近到法拉盛購物成為了一種習慣。

由於華人移民越來越多,法拉盛的華人超市也越開越多,周遭社區的華人不再需要遠赴曼哈...
由於華人移民越來越多,法拉盛的華人超市也越開越多,周遭社區的華人不再需要遠赴曼哈頓華埠去採購中式食品。

包括法拉盛華商會、華人選民協會等,許多重要的華人社團與商會也值此期間成立,進一步帶動社區的發展,法拉盛已經成為一個亞洲化的自給自足的社區,並有了現代的雛形。

另一邊,儘管1978年中國大陸開始實施改革開放,1978年恢復高考政策,然而根據傅鶴鳴的回憶,70、80年代前期,以學生簽證來美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屈指可數,除有大陸幹部考察外,大多數都是在改革開放前教書、以J1交換學者而來的留學生,公費相比美國物價,仍捉襟見肘,許多學生在白飯上蒸香腸,聊作一餐,修理丟棄街頭的電視機。當時的地鐵票只要5毛錢,但仍寧可徒步半小時回家,「他們唯一的娛樂,是在超市中東張西望」,而簽證的限制,也阻礙了他們學成後留在美國發展。

法拉盛的華人移民增多,開展了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本報檔案照)
法拉盛的華人移民增多,開展了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

如此韌性也可以從80年代後期、90年代來美的中國大陸早期移民身上洞見,共通的語言使他們落腳在法拉盛,「(他們)從事的行業你想不到」。杜彼得說,街上開始有人問你要不要打電話回台灣,1997年在長島鐵路橋下,開始出現炒米粉1元、豆漿8毛的超低價;在當時石油漲價的背景下,往返曼哈頓與法拉盛間的小巴,反而從5元降回1元,「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但斷頭的生意有人做」,這樣的心境不僅使這些新移民立足,也拉動了法拉盛的經濟發展。

許多銀行進駐法拉盛,滿足當地民眾的金融需求。(本報檔案照)
許多銀行進駐法拉盛,滿足當地民眾的金融需求。

人口大增 房地產更興旺

1993年,市城市規畫局出台了一套法拉盛的土地重畫方案,時任市府城市規畫師的鄭向元介紹,1980年至1990年代,法拉盛人口躍進20%,亞裔占比由19%增至41%,規畫局經調研,建議將王子街以西至河濱地段由工業區改為商業區,並且擴大社區其他商業及住宅區地段,計畫在1998年得到實施,法拉盛由此「得天獨厚」,高樓不斷入駐。

911過後 華埠大遷徙

2001年,九一一恐襲發生後,曼哈頓下城受到污染,許多服務業的執照律師、醫生、會計,由華埠搬到法拉盛,租下這些新高樓中的一室開業,「連廣東人也搬來,而在這以前,法拉盛仍以一樓門店的商業經濟為主」,眼見這一變化的早期地產商殷人琪說。

而在2014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行政令,將中國大陸來美商業及旅遊簽證延長至十年,中國大陸公民來美邁入黃金時代,中國大陸民眾攜大量資金來美置產或投資,首選的法拉盛房地產市場,也再攀一層樓。

華人移民落腳法拉盛,帶動商業及民用住宅的發展。(本報檔案照)
華人移民落腳法拉盛,帶動商業及民用住宅的發展。

法拉盛交通發達,多條公車經過,還可轉乘地鐵,為民眾帶來便利。(本報檔案照)
法拉盛交通發達,多條公車經過,還可轉乘地鐵,為民眾帶來便利。

「1980年剛到皇后區艾姆赫斯特,事實上當時艾姆赫斯特比法拉盛更像Chinatown」;回首近幾十年的發展,傅鶴鳴感嘆,但到1982年至1985年,法拉盛已然自給自足,幾十家銀行與超市的入駐,也助長社區的發展,而反觀艾姆赫斯特,因無法發展商業,始終停留在居住區,法拉盛卻已能滿足基本的供給及高檔的消費,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假外力、供需平衡的小型都市。

「都說少不入川,老不離蜀,但對很多華人來說,住進法拉盛,就不會再離開法拉盛了。」已在這裡居住了34年的傅鶴鳴說。

法拉盛集中了中國南北美食,滿足了來自各地的華人移民口味。(本報檔案照)
法拉盛集中了中國南北美食,滿足了來自各地的華人移民口味。
上一篇:曲怡文參选布鲁伦17选区州参议员造势
下一篇:布鲁伦华社地下赌场 持刀伤人嫌犯落网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