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法拉盛,是全美發展最迅速的華人社區,建鎮已有377年,它的前緣與華人、與亞裔雖不相關,卻也是早期移民實現經濟與宗教自由的重要一筆,它與亞裔的淵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而美國及各國移民外交政策與國情的變換,也為法拉盛帶來了全新的人口結構與蓬勃的發展。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不少台灣民眾對於政權存續缺乏信心,飄洋過海來到美國,70年代中期,台灣進一步放寬留學政策,一股留學之潮由此掀起,其中不乏學成留美、域外生根的學子,1979年,美國正式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老百姓的恐懼心理加深,也促使移民美國的台灣人口大幅增長。

「當時,小蔣(蔣經國)與老爸的不同之處是,他主張根留台灣,不再想反攻大陸,這形成了台灣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局面,對老百姓的約束也更輕鬆。」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FCBA)首席顧問杜彼得在這個時期由台灣移民到法拉盛,他說:「但不容諱言的,是老百姓的陰影;80年以前,台灣人財不露白,賺的錢藏好掖好,但1979年以後,(錢)不花幹嘛,他們買進口車,發展自由貿易市場,供子女到國外發展,於是忽然間,大量移民湧入」。
「讀完大學,服完兵役,來美讀研究所,好像就是很自然、也很必然的一個過程」,被問及為何在1980年台北念完大學後以研究生身分選擇留美,法拉盛發展中心主席傅鶴鳴搖搖頭說,「沒有為什麼」,當時,他住在離市立大學不遠的北曼哈頓165街,畢業後搬到皇后區艾姆赫斯特(Elmhurst)住一年,1988年搬遷至法拉盛。
許多台灣留學生也與傅鶴鳴一樣,來美讀書時便有意定居在此,他們多散居在曼哈頓或皇后區,但到華埠卻遭遇意外的「排斥」,買東西時被質問:「唐人何不說唐語?」耳邊又全是不能應答的粵語與台山話。

一位老記者形容當時在華埠做新聞,說講粵語的同事每走幾步,便遇到熟人攀談聊天,不知不覺素材已然攢夠,走回報社,篤悠悠把放下的網一一收起來,無奈只會講國語的自己,還要絞盡腦汁地尋找內容。
語言相通 吸引台灣移民
語言的不通有離心力,語言的相通則是黏合劑,早期台灣移民向法拉盛發展的一個因素,杜彼得回憶,也同樣是語言。在華人進入法拉盛以前,法拉盛一度住著不少日本人及日本僑民,日據時代,台灣接受日本教育,不少會說日語的台灣家庭,也由於共通的語言和相似的飲食習慣選擇了法拉盛。例如,1970年,來自台灣的日本僑民蔡仁泰,攜帶家眷「二度移民」,在法拉盛開了第一家亞裔超市「大道」,供應商為日本的西本貿易,當時的經理、收銀員也均為日裔。

如此延續到1980年代,部分畢業的台灣留學生及家庭在法拉盛謀生與創業,一些有先見之明的一代移民,也把投資的目光轉向法拉盛的地產。
「1969年至1975年之間,紐約經濟大蕭條,法拉盛亦不例外。」1969年就來到紐約的第一批台灣建商洪逸次說:「1973年,紐約市瀕臨破產,羅斯福大道及北方大道間的緬街,以及王子街及緬街間的羅斯福大道,空店林立,然而1975年以降,亞洲移民陸續把空店盤活占滿」。

傳遞資訊 世報功不可沒
在傅鶴鳴看來,法拉盛的亞洲化,世界日報也是肱骨之臣。
當時尚據地華埠的中文第一大報世界日報,發行的是午報,考慮到居住在皇后區90%員工約凌晨三點到華埠,時任社長馬克任將報社遷址法拉盛。由此,有關法拉盛的資訊與廣告也多了起來,吸引了更多散居紐約客的注意,「此前一段時間,法拉盛街上人煙荒蕪,報紙在地上飛來飛去,許多牆面都被塗黑」。

1981年時,有建商妙語,在世界日報打一整版廣告推法拉盛的新樓盤,文案浩大簡潔,稱「法拉盛:紐約的新Chinatown」,洪逸次說,沒想到反應空前地好,1974年來美、風雲一時的建商黃仲連在36、37大道蓋的新房,動工後便銷售一空。
也是在這一時期之間,華人開始在法拉盛開超市、餐廳、銀行,逐漸形成市場,住在森林小丘、新鮮草原、雷哥公園、瑞吉屋等周遭地區的華人,不再需要去曼哈頓華埠,就近到法拉盛購物成為了一種習慣。

包括法拉盛華商會、華人選民協會等,許多重要的華人社團與商會也值此期間成立,進一步帶動社區的發展,法拉盛已經成為一個亞洲化的自給自足的社區,並有了現代的雛形。
另一邊,儘管1978年中國大陸開始實施改革開放,1978年恢復高考政策,然而根據傅鶴鳴的回憶,70、80年代前期,以學生簽證來美的中國大陸留學生屈指可數,除有大陸幹部考察外,大多數都是在改革開放前教書、以J1交換學者而來的留學生,公費相比美國物價,仍捉襟見肘,許多學生在白飯上蒸香腸,聊作一餐,修理丟棄街頭的電視機。當時的地鐵票只要5毛錢,但仍寧可徒步半小時回家,「他們唯一的娛樂,是在超市中東張西望」,而簽證的限制,也阻礙了他們學成後留在美國發展。

如此韌性也可以從80年代後期、90年代來美的中國大陸早期移民身上洞見,共通的語言使他們落腳在法拉盛,「(他們)從事的行業你想不到」。杜彼得說,街上開始有人問你要不要打電話回台灣,1997年在長島鐵路橋下,開始出現炒米粉1元、豆漿8毛的超低價;在當時石油漲價的背景下,往返曼哈頓與法拉盛間的小巴,反而從5元降回1元,「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但斷頭的生意有人做」,這樣的心境不僅使這些新移民立足,也拉動了法拉盛的經濟發展。

人口大增 房地產更興旺
1993年,市城市規畫局出台了一套法拉盛的土地重畫方案,時任市府城市規畫師的鄭向元介紹,1980年至1990年代,法拉盛人口躍進20%,亞裔占比由19%增至41%,規畫局經調研,建議將王子街以西至河濱地段由工業區改為商業區,並且擴大社區其他商業及住宅區地段,計畫在1998年得到實施,法拉盛由此「得天獨厚」,高樓不斷入駐。
911過後 華埠大遷徙
2001年,九一一恐襲發生後,曼哈頓下城受到污染,許多服務業的執照律師、醫生、會計,由華埠搬到法拉盛,租下這些新高樓中的一室開業,「連廣東人也搬來,而在這以前,法拉盛仍以一樓門店的商業經濟為主」,眼見這一變化的早期地產商殷人琪說。
而在2014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行政令,將中國大陸來美商業及旅遊簽證延長至十年,中國大陸公民來美邁入黃金時代,中國大陸民眾攜大量資金來美置產或投資,首選的法拉盛房地產市場,也再攀一層樓。


「1980年剛到皇后區艾姆赫斯特,事實上當時艾姆赫斯特比法拉盛更像Chinatown」;回首近幾十年的發展,傅鶴鳴感嘆,但到1982年至1985年,法拉盛已然自給自足,幾十家銀行與超市的入駐,也助長社區的發展,而反觀艾姆赫斯特,因無法發展商業,始終停留在居住區,法拉盛卻已能滿足基本的供給及高檔的消費,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假外力、供需平衡的小型都市。
「都說少不入川,老不離蜀,但對很多華人來說,住進法拉盛,就不會再離開法拉盛了。」已在這裡居住了34年的傅鶴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