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老有所养是中华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侨乡,养老问题更涉及到归侨和侨眷的民生痛点,成为各地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福建古田县苏墩村互助孝老食堂。
综合中新社、大陆央视新闻报道,古田县是福建省重点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30多万人,归侨侨眷近10万人,素有“闽东第一侨乡”的美誉。当地官方表示,老年人由于落叶归根的情愫,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但许多独居老人由于缺少亲人的照料,一日三餐往往凑合着吃,更有特殊困难的老人煮一顿饭分两三天吃,饮食安全情况堪忧。
古田县因此推出互助孝老食堂。采取“政府搭台、村主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重点解决贫困、留守、孤寡、高龄、失独、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用餐问题,保障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
互助互济,是古田县互助孝老食堂最鲜明的特色。身强的用餐老人,帮助体弱的老人刷碗、打菜;热心村民主动参与帮厨、打扫卫生、送餐、探视关怀等志愿服务,或把多余的蔬菜、鱼肉捐赠给食堂;许多在外乡贤心系家乡,亦不吝捐资。
作为广西重要侨乡之一,北海市现有归侨侨眷8万多人,其中归侨约1.66万人,侨眷约6.5万人。当地因此为归侨侨眷提供“订单式”服务,着力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问题。
广东江门是知名的“中国侨都”,400多万江门籍海外华侨华人遍布全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当地近年来积极发展新型智慧养老管理模式。开展居家养老助残“平安通”项目运营服务,为老人提供全天候紧急支援和情感关怀及疏导服务,确保能及时发现老人的紧急状况。
华侨大学侨务法研究中心主任张国安2012年开始注意到华侨返华养老的问题,他发现近些年返华养老需求或者意向的侨胞有所增加。“这一方面源于侨胞的情感需求,没有了经济和生活压力,希望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另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原因。”
江苏无锡,一家养老机构内欢声笑语。
综合《欧洲时报》、中新社报道,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表示:“除落叶归根的自然情感因素外,中国生活环境与质量改善,整体吸引力在不断增加,再加之信息交通的发展,人员跨境流动的便捷等,自然有华侨希望回国生活养老。”
张振江注意到侨胞回中国生活、养老问题,源于刘荒田所写的《两山笔记》一书。刘荒田1980年移居美国,2011年退休以后在两“山”(美国的旧金山和中国广东的佛山)轮流居住。
随着第一代华人回中国养老需求增加,中国也开始加速推动华侨回国的进程。他表示:“或许有一天侨胞辗转于住在国和祖(籍)国生活、养老,会更加普遍,像‘候鸟’一样。”
在张振江看来,中国快速发展,华侨、归侨、侨眷享受到发展红利的同时,更涉及权益保障和保护,以及中国的治理、中国与华侨华人居住国关系,全球人口流动治理等问题。“涉侨立法涉及到个人、群体、国家乃至国际社会,需要多方面的均衡。”
张振江还表示,希望看到,华侨华人可以顺利走动,在享受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促进住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华侨回国养老,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张国安特别提醒,华侨希望回中国养老需要申办《华侨回国定居证》,选定定居养老的城市等,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在华侨权益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