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纽约市初选结束 华人投票分散难以成事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22-08-26 09:10:01 ]

這場競選將為下一場競選提供信息。紐約市亞裔選民組織「亞潮萌」(Asian Wave Alliance)共同創辦人朱雅婷(Yiatin Chu)正試圖量化華裔選民的參與,來建立政治專業知識,主要是圍繞熊焱和李江華這兩位候選人,外加高德曼(Daniel Goldman)、牛毓琳的票數展開。

在華埠最大票倉的孔子大廈投票站,有兩個選舉區ED55和56。依據atlasizer.com的Data Mapper地圖,東百老匯、地威臣街這兩條「福州街」所在的ED55有144票,其中51%給了牛毓琳(74票),17%給了利華娜(25票),熊焱和李江華雙雙獲得8%(12票),不到8%給了高德曼(11票)。

華埠孔子大廈ED55區(福州街)的選票數據。
華埠孔子大廈ED55區(福州街)截至8月25日的選票數據,未計缺席選票。(www.atlasizer.com選舉數據圖)

華埠勿街、擺也街等廣東老僑所在的ED21有96票,其中53%給了牛毓琳(51票),14%給了利華娜(13票),10%給了高德曼(10票),熊焱得7%(7票),3%給了李江華(3票)。

在布碌崙八大道華社李江華的「地頭」,他在幾個ED選舉區得票第一,但一共也只獲得400多張票。牛毓琳排第二也只收割200多票。

相比布碌崙左派重鎮公園坡(Park Slope)有18,077票,其中24%給了牛毓琳(4,387票),華社的投票率低到讓人沮喪。

「所以就中國人的投票率而言,非常弱。」朱雅婷說,這就是為何僅僅有一個亞裔占多數的選區是不夠的,「你必須過度補償(讓亞裔比例更高),才能選出亞裔代表。」

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中心的都市研究中心繪製的紐約國會第10選區民主黨初選的參選人得票數圓餅圖。
紐約市立大學都市研究中心繪製的紐約國會第10選區民主黨初選各區投票率地圖,左側為參選人在各區的得票數據,右為根據各區投票率和參選人得票比例繪製的圓形比例圖,圓形越小,投票人數越低。(Courtesy of the Center for Urban Research at the CUNY Graduate Center)

牛毓琳走的路

很顯然,牛毓琳早就認識到華人投票率低,但她把自己定位為激進派的領頭羊,已經與華人「越走越遠」。

「亞潮萌」在布碌崙的共同創辦人凌飛認為,牛毓琳「通過傷害華人自身利益來吸引/迎合其他族裔,特別是非裔與白左的票。」雖然這從民主黨內部的政治盤算來看,確實在一定條件下「管用」,但她和楊安澤一樣,「都沒搞清楚民主黨黨內的潛規則」。

凌飛說,民主黨日漸激進的傾向,反映民主黨近年來已被極左派劫持,楊安澤去年競選紐約市長時也走這條路,在民主黨中表現進步。一開始確實民調領先,但後來黑命貴的群體並不認同他。就像牛毓琳這次和威廉姆斯結盟,黑人仍然把票投給了第三名的瓊斯。

「因為楊安澤是華人,被左派歸類到『接近白人』類別。他再怎麼『表現進步』,始終改不了膚色。」凌飛說,楊安澤敗選後有所醒悟,於是退出了民主黨。

這種身分政治,就類似中國文革時依出身背景將社會分為「紅五類」和「黑五類」,種族是世襲的,階級也是世襲的,即便你和共產黨保持一致,但始終會因「出身不好」受打壓。

「當牛毓琳停留在華埠選區時,她還能獲得那些認同這條路(或者這種策略)的華人支持當選。但一旦放大到國會第10選區,」他說,左派的潛規則就清晰可見了。

華人參政應該走的路

凌飛認為,目前的問題在於,華人社區對民主黨的這種「潛規則」仍處於無知的狀態,明明每個人見面還講民主黨的激進政策怎麼不好,但一轉身仍對民主黨中的溫和派抱有幻想,以為在紐約這個深藍州,在民主黨內才有機會出頭,「這對華人社區、華人整體利益非但沒有幫助,反而是有害的。」

那麼華人參政應該走什麼路?凌飛認為,首先要把自己的理念「理順」。

他說這幾年觀察到,有人抱持共和黨理念,卻用民主黨身分參選,結果政綱別扭,因為出師無名,理不直氣不壯,「一次次被現實打臉,非常可悲。現實是民主黨已經快速極左化,任何所謂的『民主黨溫和派』都不可能在民主黨黨內勝出」。

根據美國左翼雜誌《雅各賓》(Jacobin),8月23日的初選,儘管民主黨建制派試圖擊敗挑戰溫和派的左翼,並試圖推翻社會主義現任者,但紐約的民主社會主義者(DSA)和盟友(家庭工人黨等)正在捍衛和鞏固早期的勝利。「結果表明,紐約DSA現有兩名市議員、八名州議員和一名國會議員——這突顯了紐約市在美國重生的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核心地位。」

皇后區的新社會主義據點是州參議會第59區(Astoria和長島市),社會主義者岡薩雷斯(Kristen Gonzalez)在初選勝出。一旦她在11月的普選中再贏,紐約政治記者馬奧尼(Bill Mahoney)指出,Astoria將成為美國歷史上「同時在國會、州議會和市議會中擁有社會主義代表權」的地方,另一個地方是1913年的Milwaukee。

凌飛說,「在6月份的民主黨初選中溫和派全滅,極左們繼續勝利。然後是8月的這次,繼續溫和派全滅,極左們繼續勝利。」

面對左翼的激增,凌飛認為,初選結果再次證明,大家是時候轉黨了,「轉黨是唯一的出路,教育民眾轉黨是任何一個還抱有華人傳統價值觀的華人的唯一出路。」

熊焱此前也談及自己的參選之路,他一開始想團結親共選民,不惜與民運圈割席,後來發現親共者跟著中領館的指揮棒轉,而中領館根本是要打壓他的競選,他這才一步步拋棄幻想,在最後一周拉出「End CCP」(終結中共)的大旗,旗幟鮮明的反共,反而收穫支持者的選票。

一場拔河比賽

社會主義者進議會就是要搞顛覆。左翼雜誌《猶太潮流》(Jewish Currents)2020年9月11日曾刊登一篇文章「立法機關中的紐約社會主義者」,對比了1919年當選為美國國會議員的五名社會主義者,和現在的社會主義者的異同。100多年前那五名社會主義者很快就因為對美國不忠,而被開除出議院。

文中說,前後相差一百多年的兩個事件不同之處是,現在這些社會主義者屬於DSA,DSA不是政黨,而是「在民主黨內部運作的組織」。當前的社會主義者已經意識到1920年的開除驅逐事件,但他們以為:1)身處民主黨之內可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2)雖然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仍然可以團結起來,共同反對當今的社會主義者,但如今的非社會主義立法者,離左邊並不遠。

社會主義者和保守派之間存在一場拔河。非社會主義者花了很多年時間才開始反擊,現在,他們在關於如何反擊方面的辯論已經加劇。

「左派的目標看起來不錯」,唐人街公民聯盟成員王鏑說,他傾向不反對左派的終極目標,感覺紐約向左轉已勢不可擋。然而,當他看到極端的遊民政策導致唐人街治安惡化,老人都不敢出門時,他坐不住了,召集華人集會、反對增建更多遊民收容所,「激進左派太癲了」。

王鏑說,高德曼原以為整個亞裔社區都會支持牛毓琳,做亞裔社區沒有用,競選前一週才知亞裔視牛毓琳為「大左派」,大部分不接受她的極左政綱。他笑稱,熊焱和李江華兩人合共拿1,500張票,而牛毓琳與第一名的高德曼就差1,300多張票,相當於「兩人合力把極左的牛毓琳給拉下馬來」。

接下來11月的普選,初選敗選的牛毓琳已以家庭工人黨的身分登上選票,將再次與高德曼對壘。王鏑說,無論牛毓琳能否翻盤,家庭工人黨的發源地、大本營就在布碌崙公園坡(Park Slope),「這場鬥爭將是未來很長時間的鬥爭」,為了抵制牛毓琳,他決定幫高德曼拉票。

「亞潮萌」的朱雅婷說,那些極左派覺得自己是救世主,他們試圖將所謂「進步」政策推給所有的人,問題是不投票的華人給了他們平台,「選出更多進步的非常左派的民主黨,讓他們決定什麼對低收入移民有利」。

初選數據顯示,牛毓琳和李江華各自守住華埠和布碌崙8大道兩華裔社區。(市大提供)
初選數據顯示,牛毓琳和李江華各自守住華埠和布碌崙8大道兩華裔社區。(市大提供)

紐約州第十選區國會議員初選,前川普彈劾案檢察官高德曼(Dan Goldman)基本確定獲勝,但州眾議員牛毓琳和社區人士李江華各自守住了華埠和布碌崙(布魯克林)8大道兩大華裔社區;社區人士表示,本次初選華裔的投票率依然不高、華裔參選人分票嚴重,是導致華裔參選人未能創造歷史的原因之一。

根據市大研究所都市研究中心(Center for Urban Research)地圖項目主任羅馬萊維斯基(Steven Romalewski)公布的第十選區得票率地圖,在牛毓琳目前代表的包含華埠、亞裔選民占近四成的州眾議員第65選區,她的得票數為2505張,得票率近三成,在各參選人中排名第一;尤其在華埠,在並未得到大多數華社領袖支持的情況下,得票率仍高於60%。

多年深耕布碌崙華社的李江華,本次在8大道華社得票率也排第一;所在的州眾議員第49選區,李江華得票255張,得票率為38%,在8大道周邊社區的得票率在40到60%之間。

紐約中華公所顧問、民主黨65區黨代表于金山表示,亞裔人口占第十選區20%左右,但華裔選民在此次初選沒有展現力量,「許多人不了解,初選比普選含金量更高。」

他表示,牛毓琳仍吸引華裔選民,因過去六年州眾議員任內積累知名度,選民對她比較了解;「第十選區參選人眾多,其實選民對具體的個人政見不了解,最重要的是知名度;相比之下,兩黨對壘的普選,政策問題比較重要;雖然近兩年來華裔社區的政治態度有所改變,開始轉向溫和派,但主要的傾向沒有變,還是跟著民主黨主流意識形態。」

對於李江華,于金山表示,「雖然他造勢聲量很大,但耐不住華社投票率低,華人還是不了解選舉制度。」

他說,「像第十選區此次初選出現十多個參選人的局面,其實對華裔是好機會,未來未必會有如此良機,因為只需不到30%的得票率就有可能獲勝;遺憾的是,這次有三個華裔參選人,如果只有一人,且政見稍溫和一點,是有機會獲勝。」

市大研究所都市研究中心的第十選區初選地圖還顯示,篤定獲勝的高德曼拿下曼哈頓翠貝卡、西村、格林威治村、金融區和布碌崙登波、布碌崙高地等收入較高的社區,而且在猶太社區波羅園的得票率高達60%到100%;于金山表示,高德曼的主張比較溫和,且競選經費充足,獲勝並不意外,但社區對高德曼了解不多,「他的華裔社區政策還沒有成型,需要時間檢驗。」

她希望這次選舉結果,能讓華人醒過來,「花一點時間去登記選民、去投票。」她說,看看把高德曼推上第一名的猶太社區,聽說有至少85%的猶太人參加了投票,再看看華人慘淡的投票率,如果成百上千的華人家長能請假去抗議取消特殊高中考試,相比去註冊選民和投票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就做不到呢?

與此同時,她也加入一個倡導組織Final Five Voting NYC(finalfive.nyc)呼籲,在初選時向任何一個沒有登記主要黨派的選民開放。「許多亞裔選民不加入政黨,從而被排除在決定性的紐約初選之外。單一的開放式初選將大大有助於亞裔獲得更多代表權。」

上一篇:法拉盛商家员工手机放收銀柜 被贼偷走
下一篇:回应中国熔断机制 美取消26个赴华航班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