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埠共同發展機構(Chinatown Partership)行政總裁陳作舟說,紐約唐人街如果要復興,需要社區人士群策群力。他說,社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像其他,地方經濟要靠社區民眾自己主動去做,而不是等政府決定如何發展,當地才能作決策。
他說,紐約城市未來中心(Center for an Urban Future,簡稱CUF)剛剛作出的一個研究報告,為疫情後的紐約發展收集紐約人的想法。研究人員收集到175人的想法,並對這些想法進行重新分類,列出近250個想法。「我認為,許多想法對激活唐人街有借鑑意義。」他說,從這些想法看,唐人街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華人社區 需要安居樂業
許多華人起先來到紐約,住在唐人街。後來,有些人留下來,但是也有人搬遷了。陳作舟說,當年,一些人搬到新澤西的紐瓦克。他說,能夠形成唐人街要有幾個條件,有住房安居,有工作長樂,地方要安全。「如果沒有這幾個條件,華人會去別的地方尋找更好的地方。」
紐約唐人街能夠持續到現在,畢竟有其優點。唐人街老居民還面臨生活和工作的挑戰。例如,許多老華僑不會說英語,因此要住在唐人街裡。許多唐人街居民學歷不高,學習電腦和上網出現困難。「在疫情期間,客人需要在網上訂餐,但是他們不會上網,不能在網上做生意。」
他說,許多紐約人退休後辦離紐約,去了其他溫暖的地方養老,像佛羅里達州。但是,這種養老方式並不是最理想的,最好的養老是原地養老(aging in place)。老人們留在曾經工作的社區,與家人保持聯繫,對退休者有利。這也稱為社區健康。但是,唐人街的堅尼路是最危險的路段,經常出車禍,因此對老人家不利。
現在,紐約唐人街的居住條件變差了。例如,住房是必須的,但是唐人街的住房老舊,「老樓不行,而且沒有新房子」。過去50年,唐人街的中心地帶沒有蓋過新住宅樓,人們多不願意住在這裡。唐人街的工作現在也減少很多。例如,餐飲業和旅遊業的工作都減少了。
他是,曼哈頓唐人街的這個地方已經換過至少五批族裔的居民了。首先是猶太人住在這裡,後來搬到布魯克林等地。然後是德國移民,後來搬到曼哈頓上東城。其後是愛爾蘭人的居住地,後來也移走了。再後是義大利人,大部分走了,只留下一個小義大利。現在,華人住在這裡超過百年。「一些義大利的朋友說,現在唐人街的症狀和過去的小義大利一樣。」
★居民主動 華埠才有希望
陳作舟說,唐人街要復興,要靠社區自己,不能單靠別人。他說,1960年代的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說過的一句話最能代表美國政府的做事方式。「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他認為,紐約唐人街的轉機要靠第二大道地鐵線延伸到唐人街。「該地鐵線計畫在唐人街中心林則徐廣場處開一個地鐵站。」若能在這裡通上地鐵,那麼唐人街與華爾街、曼哈頓中上城可連接起來。「若是交通問題解決,唐人街大有希望。」
作為紐約華埠共同發展機構的總裁,他要做的是基礎平台。例如,將唐人街列入商業改進區(BID)。幾年前,他還申請將唐人街列為災情嚴重的「災區」。他說,美國政府一直這樣做事。例如,日本投降後,美國派人去到被原子彈炸過的兩個城市,與當地民眾開座談會,詢問如何重建這個社區。「這就說明,社區決定要做什麼最重要。」
他說,從九一一後,唐人街遭受多次打擊,需要政府關注。同時,他還向外宣傳唐人街。「唐人街不僅有中餐美食及中式工藝品,還是一個珠寶中心。」如果有人結婚,他們可以在唐人街選擇珠寶,並且可在這裡擺酒席。
紐約的下一任市長將於2022年1月上任。因此,紐約城市未來中心研究人員在2021年3月至5月間通過面談、電子郵件通信及圓桌會議中分享,共採訪了多名紐約人,希望從民眾中獲得好的建議,為未來的市長及市政府提供發展建議。
這份報告彙集了來自175名傑出的紐約人的想法,包括社區倡導者和小企業主;媒體、醫療保健、技術和非營利組織的首席執行官;藝術家和文化領袖;社會服務機構負責人;金融、法律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勞工領袖;屢獲殊榮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教育和勞動力發展的領導者;創意經濟創新者;以及引導這座城市度過從1970年代到恐襲後及經濟危機的前政府官員。研究人員將近250條想法分為10項原則,其中包括具體的政策建議。
他說,這份報告是紐約市的最新藍圖。紐約復甦的十項核心原則的內容相當全面。其中有的內容與華人及唐人街有關。例如,第二項是「加強紐約市的小型企業」,第三項是「幫助有色人種紐約人增加收入並創造財富」,第九項是「優先考慮遭受重創的工人和社區」。
研究報告預計,數以萬計的小企業可能倒閉,還有數千家小企業還舉步維艱。紐約市現在和2022年都可以實施大膽想法,加強小企業,振興受災嚴重的走廊和社區, 恢復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並重申紐約作為世界經濟燈塔的角色。「華人創辦的小企業很多,唐人街就是遭受重創的社區,可以從市政府推出適當的政策中獲得幫助。」

★利用優勢 再現昔日榮光
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于金山指出,紐約市唐人街的最大優勢是它位於美國的曼哈頓。這裡是世界旅遊業的重點。「如果來美國旅遊,遊客一般要來曼哈頓看看。」而曼哈頓的唐人街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景點。他說,唐人街開始復甦,中華公所開門了。「上一周,華人博物館重新開放了。」他說,唐人街有許多華人開辦的醫師診所、律師樓和會計公司也已經開業了。唐人街東的「永泰海鮮酒樓」和「金泰海鮮酒家」過去決定永久歇業;但一年後金泰酒樓的重新開業,「我剛剛參加它的剪綵活動」。他說,只有旅遊公司還處在「潛伏狀態」。

他說,唐人街的另外一個優勢是華人社團眾多。這裡有眾多的姓氏公所、同鄉會、廟宇、教堂、中文學校等。過去,人們多來唐人街參加各種活動。因為新冠疫情,這些社團、教會、廟宇、學校關門。不過,隨著疫情逐步控制,這些機構也開始復甦。

目前,唐人街仍然存在停車難的問題。自襲擊事件以來,公園街路段禁止民用,僅對公共巴士以及政府和緊急車輛開放。「這個路段的封鎖唐人街及其附近居民來說極為不利。」他建議,紐約市警察總局(NYPD)可以將柏路(Park Row)改為民用停車場。「柏路是一個六線大道,可以停150輛汽車。」

媒體曾報導唐人街發生針對亞裔的犯罪活動。他說,發生在唐人街的犯罪活動很少,這些犯罪活動都是發生在前往唐人街的地鐵上,如吐口水、推擠、打人等。他說,紐約市警察總局第五分局就在唐人街裡。同時,警察總局的制止亞裔犯罪小組也派有警官常駐第五分局。「我們與警察局互通情報,發現苗頭及時報告。因此,唐人街發生的案件很少。「唐人街的治安非常好。」

他認為,搞活唐人街還有一個方式,就是申請建設「觀光特區」。唐人街的建築比較古老,有許多是古蹟。「唐人街把這些地方保護起來,組成一個觀光特區,可以吸引遊客。」遊客來到唐人街,不光是吃飯和購物,還可以觀光。
★非營利組織 可出手援助
洛杉磯加州大學社會學與亞美研究學傑出教授周敏說,很多移民企業遭遇困難,但是新移民業主往往不知道向誰求助。「由於語言文化障礙,這些移民企業與政府的聯繫脫節。」因此,她建議社區的非營利組織應該出面,幫助社區裡的貧困弱者,給這些中小企業牽線搭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她認為,唐人街目前的經濟模式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有個條件,就是新移民的不斷遷入。「只要有新移民,族裔經濟就會有活力。」移民具有創業的精神、心態和行動力。新移民也需要唐人街,因為唐人街有雙語和雙文化的環境和服務。
唐人街的發展也離不開族裔組織的支持。她說,唐人街裡的商會、同鄉會等族裔組織有凝聚族人的力量,是社區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區的發展大有益處。反過來,社區族裔經濟的發展也為族裔組織的發展提供基礎和條件。「社區族裔組織和族裔經濟發展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她說,在老唐人街,很多華人社團擁有自己的建築,有些甚至還有房租收入。這些社團可以組織新移民和當地居民發展經濟。同時,這些社團也是社區的活動中心。「很多新的華人社團要聚會還是就去唐人街或者去華人聚居郊區,而不是去別的地方。」因此,族裔社團對唐人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起到促進作用。
唐人街的企業是否還能生存?她認為還是可以的。中小企業比較有活力,但需要改革創新,其中的改革就是網上商業,店面銷售和網路銷售相結合。她說,疫情期間,他們夫妻倆也有選擇網上購物。「我自己整整16個多月都是在家工作。有八個月沒有上過一次超市和商店。」
最近,一些主流英文媒體大幅報導了疫情對唐人街的影響。她認為,主流媒體刻意報導唐人街的慘狀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她說,積極作用是,讓讀者了解唐人街及疫情對唐人街的影響,可以喚起讀者對華人遭遇疫情打擊的同情。消極影響也許是,報導可能把疫情與中國聯繫在一起,加深一些讀者的反華偏見和仇亞情緒。
唐人街的經濟結構有其特殊性。唐人街自1860年代華人來美國淘金時就存在,至今已經有160多年。主流媒體刻意報導唐人街,跟中國是疫情的焦點有關係。「現在韓國城與唐人街比較類似。」但是,韓國城規模較小,而且韓國也不是這次疫情的焦點,所以媒體對此不感興趣,也沒有刻意的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