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餐飲業者的千呼萬喚之下,紐約州長柯謨9日終於鬆口,宣布堂食最早可於9月30日恢復,每間餐廳室內接待客人的數量不得超過滿座量的25%,並採取相關保持距離、清潔衛生的措施。但該消息發布後,餐飲業者與消費者的態度不盡相同。大多數餐飲業者對此表示支持,希望隨著疫情的緩解室內客座率限制能夠相應解除。而許多顧客則表示,新冠疫情仍在繼續,室內用餐仍有風險,將保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勿街28號的「楓林閣」的經理助理唐先生表示,紐約市允許重開堂食對於餐飲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他表示,該店原本店內能容納約150人,而戶外用餐區只能容納30人,「根本沒有可比性」。而目前該店的營業額大約70%來自於堂食,30%來自於外賣,「如果室內能夠容納25%的滿座量,至少營業額還能恢復一些。我們希望如果以後疫情得到進一步緩解,室內可容納的客人比例能進一步提高。」但唐先生也表示,開放室內用餐要考慮許多細節,比如更換空調過濾網、作為距離、消殺措施等,「比如客人在店裡用餐時,我們就不太可能採取噴灑消毒劑的方式,因為怕影響客人吃飯。所以如果要重開室內用餐,必須做好相應準備。」
有業者稱不會急著重開堂食
勿街13號「粥麵軒」的老闆李女士表示,重開堂食是必要措施,「現在天氣轉涼,戶外用餐還能開多久?所以開放堂食是必須的。」她表示,只要做好相關安全措施,並不會太擔心相關的健康風險,「我們會讓服務員戴上面罩、口罩、手套,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店內餐桌之間也擺放隔板。」
不過也有餐飲業者表示並不會急著重開堂食。位於披露街34號的「水煮魚」在目前的戶外用餐階段遭遇重重困難。由於該店門前街道狹窄,且有消防栓和「不許停靠(no standing)」的標誌,該店在按相關要求設置戶外用餐區後多次遭遇交通局檢查員的造訪。
店主鄭俊權表示,交通局稱,按照相關要求該店不能在店前擺設用餐區域,「但現在我們的外賣很少,90%的營業額都是來自於戶外用餐,僅能勉強支付租金等開銷。」
但即便如此,鄭俊權表示並不會考慮短期內重開室內用餐,「如果開放室內用餐,客人吃飯時摘下口罩是不可避免的,而服務員和客人共處一室,這就有健康風險。這種情況下,很多員工都不願來上班。如果戶外用餐不被允許,我寧可關門也不會開設室內用餐,除非等到疫情充分緩解或疫苗出來。」
而消費者對重開堂食則大多保持觀望態度。在華埠工作的彼得表示,鑒於此前加州、中國部分地區急於重開導致疫情反彈的新聞,他對於柯謨宣布的重開堂食並不看好,「肯定會有第二波疫情,重開堂食只是讓紐約在遊客眼中看上去更好,但是不利於控制疫情。我覺得餐廳其實靠外賣就可以維持生意了,外賣也挺賺錢的。」
在華埠用餐的朱建丞表示,如果重開堂食,他將視餐廳規模和通風消毒條件決定是否在室內用餐,「如果餐廳空間很大,桌子之間隔得比較遠,我可能會比較放心。如果沒法做到這些,我還是不太會堂食,畢竟生命是第一位的。」
在紐約工作的松先生則表示,紐約目前雖然處於新冠疫情得到相對控制的階段,但病毒仍在緩慢傳播,「我不覺得月底重開堂食是明智的決定。尤其是如果開放了室內用餐,服務員在室內室外來回穿梭服務客人,有可能帶來傳播病毒的風險,室內和室外的區別就不大了。」
他還表示,政府如果是因餐飲業的壓力而允許重開堂食並不是疫情下的最佳決策,「早知如此,當初政府為什麼選擇為那些投資銀行兜底,卻不給餐飲業更多的財政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