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盛华商会总干事杜彼得(Peter Tu)多年来在社区积累了广泛人脉,与市府和民选官员也很熟悉,他自豪地说,为社区争取利益,“先决条件是你必须非常爱美国。”


他说,“就像我对我女儿说的,要让其他族裔尊重我们华人,有个先决条件,你必须非常爱美国,你要把爱美国放在前面,当你在争取赢得尊重时,你就会得心应手。”他深知,在美国做事有原则才能让别人看得起。“法拉盛农历春节游行,我从来不等市长或州长,你的所作所为民代会看在眼里,他们到我们这里来,会开始尊重你存在的价值。”


10年前,法拉盛举行农历春节游行,当时是彭博当市长,市长办公室打电话到华商会,问能不能等市长10分钟。杜彼得说,“我说不行,你到法拉盛来,就得遵守我的规矩,隔了两天,市长办公室打电话过来,说我们尊重你,会准时到。”“我不能让近万人等一个市长,”他说,“我不管你是谁,你来参加我欢迎,但你必须准时,你有一个准则,人家就尊重你,会认为你很有威力,就好像你到我家来,就必须守我的规矩。”


杜彼得说,华商会做事有底气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拿政府拨款。“作为非牟利机构,38年来我们从来不拿政府经费,都是我们自己会员出钱出力搞会务,我们成员也都是公民,能投票,如果我们要拿经费,我们就矮半截。”


法拉盛凭着强大的包容性,如今成为纽约最大华人社区。杜彼得说,“现在华人不可以再分两岸三地,不要告诉我你是上海来的,或哪里来的,只要你会讲中文,我们就是美国的华人。”他指出,1980年代很多华人是台湾来的,那时候在曼哈顿唐人街如果不会讲广东话就很惨,没人理你。皇后区办了万国博览会后,地铁也开通了,台湾人到法拉盛来聚居,买下房产。从1990年代到2000年代,从香港和中国大陆来的华人大量移民到纽约,他们的第一选择是法拉盛,因为两岸三地来的人都讲普通话,超市、理发店、洗衣店都讲国语,华人自然而然就聚居在一起,“从华人文化角度来讲,法拉盛很多元化,不管你讲普通话,还是讲温州话,都能融合到一起,不论是四川菜还是其他风味菜,都应有尽有且都很道地。”


与广东人为主的唐人街不一样,“法拉盛是没有地方色彩的华人聚居区,它的融合力量很强大,不管你来自哪里,不论你是上海人还是温州人,来法拉盛都没有陌生感,不会被排斥,这就促进法拉盛的繁荣,市场靠的是人,你如果让北京人、杭州人、云南人,第一想去的地方就是法拉盛,法拉盛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


杜彼得指出,目前法拉盛发展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新冠病毒不知何时才能消灭,餐馆堂吃没法做,生意减少,税又太高;另一方面是中美关系恶化。“如果有一天主流社会把华人看成敌人,我们如何面对是个挑战,”他说,“华人勤俭持家,懂得存钱,任何环境变化我们都不怕,都能生存下去,但是新冠病毒什么时候结束,这个我们就无法控制了。”


杜彼得80年代从高雄移民到美国,一直在皇后区,从事过中医,办过报,开过超市,从各行各业走来,从关心政治到参与政治,“在政治上,你不仅要有声音,还要让别人去听,一路走来,你就成为讲故事的人,将华人故事讲给其他族裔听。以前我怕讲偷渡,现在我不怕,偷渡就偷渡,没什么值得羞耻的,他们留下来,做生意交税,也为社会做了贡献。就这样我成为专门讲华人故事的人,久而久之就忘记了我自己,我自己只是个小小螺丝钉而已。”

杜彼得(左)和市长白思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