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題為「樂築橋樑」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以致敬當代最受矚目的華人作曲家伉儷陳怡和周龍為壓軸,8日在林肯中心玫瑰劇院圓滿結束。中場時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委會主席于紅梅頒發獎狀給陳怡。
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由巴德音樂學院美中音樂研習院攜手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共同主辦,致力於通過音樂築建美中兩國的文化橋樑。
10月8日,以慶祝陳怡、周龍的70壽辰為契機,連接起二者恩師、第一位在西方當代音樂中獲得認可的華人作曲家周文中,以及陳怡、周龍兩位的學生、在中國音樂屆風華正茂的周娟和李劭晟。跨越代際之橋樑,三代華人作曲家的百年傳承與發展。
周文中是一位備受讚譽的華裔作曲家,1923年出生於山東省,今年正值其百年誕辰紀念。20世紀80年代,他在中國的講學不但影響了一批青年作曲家,更培育這些傑出人才的使命感。陳怡、周龍和譚盾都是有幸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師從周文中。他的作品反映了他與東西方傳統的深厚聯繫。音樂會以他的管弦作品《花落知多少》拉開帷幕。
陳怡和周龍深受周文中在創作中探索不同音樂文化交匯的影響,在陳怡的《第三交響曲:我的美國音樂歷程》中,三個樂章的標題,《龍文化》《大熔爐》《惟有夜來歸夢 不知身在天涯》展現了作曲家身處異鄉的深情與奔放。周龍出生、成長於北京,他所創作的《京華風韻》將兒時的記憶和今日的幻想以新穎的京腔京韻再現,將東西方音樂風格巧妙的融為一體。作品由《鐘鼓風》《廟會風》《京韻風》和《急急風》四個樂章構成。
李劭晟和周娟是兩位傑出的青年作曲家,他們在密蘇里大學師從陳怡和周龍,之後回中國發展事業。
作為中國新一代作曲家,發展出獨特而引人注目的當代音樂之聲,體現了他們跨越文化界限的新理念與新風格。
音樂會上,中央音樂學院青年琵琶演奏家劉小菁特別受邀首演周娟所作的琵琶與樂隊作品《半緣君》。李邵晟的管弦樂作品《南疆巡記》更是在東西方不同的技法與理念中尋找到相似或可融合的方面,從而形成高度個人風格的音樂狀態。
巴德當代樂團以兩人作品向陳怡和周龍致敬,中場時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委會主席于紅梅頒發獎狀給陳怡,表揚其音樂成就。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委會主席于紅梅頒發獎狀給陳怡,表揚其音樂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