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當紀善榮得知紐約勵馨(Garden of Hope)與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The 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合辦音樂營,提供弱勢學童免費學習小提琴的機會時,他立馬接下修琴的工作,並拉上好友永石勇人一起趕工。
「本來打算在一天之內要修好所有的琴,但因為檢查得很仔細,所以耽誤作業,還得再挪一天出來修琴。」他說。
助弱勢童向馬友友胞姊學琴
音樂營的16名學員是由紐約勵馨推薦,多為直接或間接的家暴受害兒童。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總監馬友乘博士(Dr. Yeou-Cheng Ma)是國際大提琴家馬友友的胞姊,也是資深音樂教育者。營隊目標是透過音樂,引導這群7歲至16歲的孩子,用正面的方式與世界互動。
「紐約是個追名逐利的大都市,可能很多人在這裡為了自己的前程,慢慢變得冷漠,但我希望這些小朋友能知道,還是有群人在默默地支持他們。」生性低調的紀善榮,原先婉拒採訪,但考量到故事寫下後,或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社會有更多溫暖,才答應受訪。

作為贊助方的美國仁社,幫忙募集了16把小提琴,準備借給來自弱勢家庭的音樂營學員使用——但在樂音打動人心前,這些「病入膏肓」的小提琴,還得先借紀善榮的巧手修復。
頂尖琴師用高規格修玩具琴
紀善榮從小唸音樂班,主修小提琴,他17歲時跟著臺南藝術大學校長李肇修飛美國紐約,拜訪Horacio Piñeiro。第一次見識大師的製琴工藝,他就為之折服,下決心成為製琴師。紀善榮為此赴美學製琴,但前後花了近9年時間,才讓Horacio Piñeiro破例點頭,收紀善榮當他唯一手把手教學的徒弟。
這之後,紀善榮又熬了8年時間,才宣布出師。Horacio Piñeiro的完美主義與條理分工,不僅淬煉了紀善榮的技藝,恩師無形的身教也讓紀善榮學著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最好。他因此將攝影這項業餘愛好,打磨成專業,成為尼康(Nikon)的紐約時裝週官方首席攝影師。

來自日本東京的永石勇人,因為熱愛歐洲的古典音樂文化,遠赴製琴文化發源地——意大利克雷默納(Cremona)深造20年。他在2018年獲得「美國VSA國際製琴大賽」金獎,2021年拿下「克雷蒙納國際製琴大賽」銅獎。
對永石勇人來說,每修一把琴,都是在傳承弦樂器的歷史。「我們修復的每一個部件,都是在維護歐洲的小提琴文化,因為小提琴與古典音樂就是源自歐洲。」
紀善榮回憶道,恩師Horacio Piñeiro也常對他耳提面命:「從事製琴業,不能只是在乎錢,因為製琴師一旦把琴修壞,也是毀壞了歷史遺跡。」

「雖然拿琴來的人說,這些都是『玩具琴』,不要太花時間修,但我們還是一把一把地確認情況,檢查琴身有無脫膠、音柱是否跑掉,以及琴橋的高低、弧度,還換了弓毛。」紀善榮說。
費心修琴希望學生能喜歡拉琴
這些二手小提琴中,有幾把連面板都破損了,但紀善榮與永石勇人仍然堅持修復。像這樣糟糕的琴況,正統琴行可能要收兩、三千美元的維修費,而紀善榮與永石勇人選擇了義務幫忙。
雖然他們都明白費心修復的兒童用提琴,學生拿著學一段時間後,很快就得換更大把的琴。但紀善榮與永石勇人不在乎時間成本,只希望音樂營的學子拿到好琴時,會拉得更開心。
「作工不好的兒童用提琴,可能連琴橋都磨成平的,新手拉琴時很容易拉到兩條弦,會以為拉不好聽是自己的問題,越學越沒有興趣。」紀善榮說。
紐約勵馨與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合辦的音樂營將在7月29日登場,屆時學員將會在營隊中使用紀善榮與永石勇人修復的小提琴。
「現在的小孩大多沉浸在手機螢幕中,缺乏與人、與團隊的互動,希望音樂營的學子能夠享受音樂與難得的團隊互動時間,也希望他們接過小提琴之後,能理解樂器背後的故事。」永石勇人說。
「他們的樂器未來如果需要任何幫助,我們一直都在這裡。」紀善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