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昨(19日)發布去年美國知識產權相關偽冒品查繳情況報告,指出去年收繳的偽冒品數量上較前年有所下降,但價值上則有所上升。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偽冒品佔到全部收繳貨品的近一半,香港和台灣等地在來源地區排行榜上也位於前列。
這份報告是基於ICE國土安全調查科旗下知識產權協調中心以及海關和邊境防衛局的貿易辦公室掌握的數據之上,長達36頁的報告列出了去年收繳仿冒品的詳情。
報告指每年從海路達到美國的貨運集裝箱有1100萬個,陸路方面每年有1000萬個通過卡車運達,300萬個通過火車運達,另有2.5億件郵寄包裹經空運到達美國。
九成仿冒品用小包裹快遞
這些情況給打擊仿冒品帶來巨大挑戰,特別是近年來網購興盛,使運抵美國的小件包裹數量大增,去年有1億6100萬個包裹通過快遞到達美國,另有4億7500萬個國際郵遞包裹。這些小包裹是執法抽查的重點,去年90%以上的仿冒品都是在抽查這些小包裹時被發現的。
去年美國收繳的仿冒品數量達到3萬3810件,比前年減少333件,但如果這些被收繳的貨物是真貨,他們的總價值將達到14億元,比前年增加2億元。從來源看,來自中國大陸的假貨佔去年所有被收繳假貨的46%,使中國成為美國假貨最大來源國,來自香港的假貨佔總數的41%,僅次於中國大陸。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別是土耳其、印度和台灣,但來自這三地的假貨總共才佔總數的4%。從價值看,來自中國大陸的假貨總價值達到7億6100萬美元(按真品牌商品價格計算),佔去年收繳全部假貨總價值的54%,也居首位。
381人在打擊假貨中被捕
從商品種類看,去年被收繳數量最多的前五種冒牌商品依次是服裝飾物、鞋子、手錶珠寶、手袋錢包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單是冒牌電腦網絡設備,去年就繳獲了213單,比前年上升25%,總價值達到1550萬元,比前年上升112%。這些被繳獲的設備來自全國21個口岸,涉及7家不同的品牌。
去年有381人在打擊假貨的行動中被捕,當中296人被起訴,260人被定罪。其中新州的一個電腦設備進口商被判一年監禁並向七個終端用戶賠償了總共100萬元,有兩家品牌公司也得到了相應的賠償。一名德州的電腦設備進口商被判兩年監禁以及6萬元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