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出,若孩子在安親班或托兒所受傷,老師有責任以書面報告紀錄,並通知家長,說明清楚孩子如何受傷,以釐清責任歸屬。同樣,若月嫂發現孩子受傷,沒主動告知雇主,對方有權告月嫂虐待兒童;若先通知家長,說明傷害是無法預知或與照護疏失無關,月嫂責任相對會減輕。

劉元芬還指出,若是孩子在家受傷,父母也要主動告知老師。曾有一名華裔男童與弟弟在家玩耍時臉部受傷,留下紅印,學校老師看到後,通報兒童局,指控家長虐待兒童(child abuse)。「案子雖然最後撤銷,還是讓家長受了不少委屈。」

紐約兒童中心(Child Center of NY)執照社工吳Cathy在社區推廣兒童情緒管理,她指出,撇開法律問題,有些父母確實深怕孩子受傷,造成小孩長大後不懂如何保護自己或應對身心傷害,「因為孩子從來沒經歷過,缺乏處理的技巧」。她建議父母搭起安全的平台鼓勵孩子學習解決問題,例如兄弟打架後大哭,父母不能只是哄著,還要讓孩子學習安撫自己的情緒,並協助兄弟和解。

她提醒,父母本身必須以身作則,不能總是將問題歸於小孩。除了夫妻衝突會導致孩童有心理陰影,還有許多父母無時無刻都在用電子品,吃飯都看手機,使孩子有樣學樣不專心吃飯,父母須注意自身行為對孩子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