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游之三 雪峰之路
游轮的第三天,到了一个叫史凯威(Skagway)的小镇。
我们参加的项目是坐列车游著名的“雪峰之路”(White Pass Trail)。这条翻雪山越峻岭的铁路,又被称为“死马之路”(Dead Horse Trail)。
为何叫死马之路呢?
说来就话长了。且听蒲松立慢慢道来。当时火车上的手册和金发美女导游有些介绍,如今记不全了。借助维基百科(Wikipedia)补充一二。
史凯威现在是给夏天来的近百万游客服务的小镇。想当年却是阿拉斯加淘金热的“梦之旅”启程点之一。杰克伦敦写的《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Wild)有一部份就是以此地为背景的。
淘金热之前,本地屈指可数的居民都是以打鱼狩猎为生的。最早来此定居的“外来者”,是一位叫莫尔(William Moore)的老兄。
莫兄以前是一艘蒸汽船的船长。他1887年在此地作地理勘探时,是第一位有记录的成功探索了雪峰之路的人。莫兄坚信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的山脉里有黄金矿藏。他和儿子小莫就“圈地为王”,建了一个莫家庄(Mooresville)。还造了一个码头,聪明地预见会有不少淘金热的人们到来。
淘金热前,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边界没有认真划定过。1896年开始的Klondike Gold Rush(也叫阿拉斯加淘金热或Yukon 淘金热)改变了这一切。10几万人涌入阿拉斯加。据记载加拿大政府要和美国搞清楚边界划分,却被美国佬婉拒了,理由是:“路途遥远,人烟稀少,花费太高,又没神马经济或战略意义”,云云。
通往Klondike 金矿宝藏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通道是Chilkoot Pass;另一条就是从史凯威出发的“雪峰之路”。
无论哪条通道,都是环境恶劣,极其险恶的。路上要带足至少一年的食物。10几万人前赴后继,只有三万人到达目的地。其中只有4千多幸运者找到黄金。
想当年淘金者们虽然也是“梦想暴富”,却不是发“横财”。千辛万苦不说,可是分分秒秒把命悬在裤腰带上的。看看他们的“梦之旅”通道之一(Chilkoot Pass):
淘金的人穿越Wikipedia)
“雪峰之路”的窄轨铁路就是为了淘金热建造的。从史凯威通到加拿大的Yukon的首府,海拔最高达1千7百米的白马镇(Whitehorse)。铁路全长107英里。1898年开工,1900年建成。它作为交通工具一直运行到1982年。1988年被部分修复,从新开放,成为旅游项目了。
史凯威镇最初几年是完全无政府状态。街上到处是械斗,妓女和醉汉。有个加拿大皇家警察如此描述:“那是个比地狱稍微好一点点的鬼地方”。
“有钱能使鬼推磨”,地狱也阻止不了疯狂的人们不断涌入。找到黄金发了财的人,就会在酒吧里买醉买春。据美女导游说,那时妓女以体重计价,一磅一克黄金。体态丰盈的,就占了优势了。绝没有减肥一说。枪战械斗,自然未必都是为了钱,也有争风吃醋的。
莫尔先生和小莫虽然探险手段厉害又商业头脑高明,却严重低估丛林规则和人们追求“暴富”的疯狂。莫家庄轻易失守。大莫小莫估计也被“大浪淘沙”了。枪杆子里面出权威,才是王道。
枪杆子重要,但手腕和机智也不可小觑。当时在史凯威坐大的,是一个以“雪峰飞狐” 史密斯(Soapy Smith)为首的黑帮。史密斯貌似大善人,其实是个大骗子。在史凯威镇, 俨然像个无冕王似的。
“狐狸再狡猾,难敌恶狼群”。想那“火手判官”张召重,武功绝顶,单打独斗天下无敌。在饿狼群里最终也是不敌送命。老狐狸史密斯在一次枪战中丧命。他的团伙也被赶出镇,落荒而逃。
在整个淘金热期间,“雪峰之路”上到处是死马。“死马之路”因此得名。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昨天晚上看到一篇文章,蛮有意思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ace Medicine (IIRM)的统计数据,每年约有 110 万跑者完成马拉松比赛,约占世界人口的 0.01%。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