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外媒首次跟拍中国"蛟龙号" 画面颇感震惊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19-02-17 08:09:06 ]

大海深处是什么?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推出一部重磅纪录片,名为“中国水下捕猎”,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其中,有很多首次公开的画面,令外界颇感震惊。

  

 

  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大胆的深海任务,去从未有人类踏足的地方探寻,那里有着丰富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类。中国研究船行驶在印度洋上,潜航员驾驶着“蛟龙号”潜入印度洋深处,科学家们则对“蛟龙号”带回的深海资源、物种进行分析。

  但事实上,对“蛟龙号”科考队员们而言,每一次执行下潜任务都一刻不能松懈,深海中复杂未知的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冰冷的海水、超高压的水下环境、暗礁密布的海底,都让潜水器上的人员精神紧绷,随时都要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一旦这个重达22吨的大家伙失去动力,就会迅速下沉至海底深渊,外界几乎无法施以援手。

  片子记录了一段潜航员付文韬和队友驾驶着“蛟龙号”潜入印度洋海平面下3000米的热液区的经历。

  画面中显示,海床上林立着不断喷发的“黑烟囱”,“蛟龙号”这次的任务就是从热液喷口抓取岩石样本。这些看起来就像微型火山口的“黑烟囱”中,蕴含着非常珍贵的矿物和生物信息。如果能顺利采集到样本,将对热液喷口的地质构造认知以及周围生态环境分析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仅仅是接近“黑烟囱”就十分危险,因为其喷出的灼热水流温度高达400度。尽管“蛟龙号”舱体能承受高温高压,但玻璃窗是软肋,若被灼伤可能导致舱体爆裂。

  

 

  驾驶员付文韬在操纵机械臂取样时突然发现,当船体随着海底洋流漂移,左侧窗口被黑烟遮住,右侧玻璃窗已非常接近热液喷口,于是立即转向离开。“可能我们三人会被留在深海,我非常担心,因为潜水器的两个推进器不能停止运转或发生故障。”

  

 

  

 

  几个小时后,“蛟龙号”返回海面,回到母船,这时大家才看清,船体上留下的大块灼伤痕迹。看到被热液灼烧融化的舱体,跟拍的半岛电视台女记者惊呼,“发生了什么?!”

  

 

  

 

  

 

  付文韬回答称,“这是被高温灼伤,离窗户越近越危险。太危险了。”

  

 

  

 

  作为中国首批专业潜航员,付文韬先后参加了“蛟龙号”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全部海试任务,还曾获得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的称号。拥有丰富驾驶经验的他,每一次驾驶“蛟龙号”都不敢掉以轻心。

  付文韬表示,自己身上的担子仍然非常重,因为目前专业驾驶员人非常紧缺,这是紧迫的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业驾驶人员。

  “我希望他们能快速成长,我们只有两名专业驾驶员,我们需要驾驶的次数非常多。这对我们很重要、对我们国家也很重要。所以,对我而言,这是非常重大的责任。”

  

 

  纪录片记述了付文韬带教的学员之一——张奕的故事。张奕是一名非常年轻的中国科考队员,正在接受深海潜航员培训,她梦想能在科考中有新的发现。目前,张奕也已正式成为中国首位驾驶“蛟龙号”的女潜航员。

  

 

  张奕告诉记者,第一次驾驶可能是最危险的,所以有一点害怕。“我一直在告诉自己,要变得更强才行。当时自己还在畅想,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水下发现一些动植物的新品种,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名字给它们命名,这些事简直太酷了。”

  

 

  由于海底温度较低,张奕第一次下潜甚至在身上贴了7片“暖宝宝”用来取暖。下潜前一晚,张奕穿上新制服,“衣服胸前有红色的中国国旗,我喜欢;这是我成为实习潜航员的一天,我梦想着有一天能穿上这身印有国旗的制服,很美。”

  

 

  

 

  

 

  当她看到海底裸露的岩石,发光的小鱼还有大片的海葵,更加坚定了当好一名“海洋人”的决心。如今的张奕已经可以独立驾驶“蛟龙号”进行下潜作业了,她表示在海底的几个小时需要良好的耐心与毅力,并且要保持自己的精神绝对专注。

  

 

  

 

  当然,还有年轻的中国科考人员对探索未知世界无比高涨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同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也默默承受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有年轻的科考人员对记者称,当这次下潜任务的七个设备中有六个出自自己之手时,感到责任和压力重大,任务执行前三天几乎无法入睡,甚至偷偷流泪。

  

 

  当看到任务顺利进行时,中国科研队员也难掩心中激动。未知的挑战成为队员们前进的动力。

  

 

  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随后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上一篇:中国未来双层高铁曝光:时速可达350公里
下一篇:遭反对 亚马逊或重新选址 新泽西招手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