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中國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完成首秀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18-06-03 07:44:03 ]

Image result for 地å£3一号

 繼“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之後,中國科學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來歷史性突破。

  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正式宣佈完成“首秀”:完鑽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着我國成爲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7018米深的松科二井,屬於我國實施的鬆遼盆地白堊系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是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實施22年以來最深鑽井,也是全球首個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鑽探井。

  這是中國入地工程的一項標誌性成就,將爲我國地球深部探測提供關鍵技術和裝備,拓展鬆遼盆地深部頁岩氣、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的新空間,引領全球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顯著提升我國在地質歷史古氣候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十年磨一“鑽”!“向地球深部進軍”

  科學鑽探是獲取地球深部物質、瞭解地球內部信息最直接、有效、可靠的方法,是地球科學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手段。

  20世紀70年代以來,很多發達國家陸續實施了多項科學鑽探計劃。具有代表性的有蘇聯科拉半島12262米超深鑽,是目前世界上最深井;德國KTB超深鑽,9101米,排名第二。

  1996年2月,德國、美國和中國作爲第一批成員,發起了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目前,我國已成功申請到“大別—蘇魯”大陸超深鑽、中國環境科學鑽探青海湖工程、科鑽一井和二井工程等多項ICDP項目,在大陸科學鑽探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前,我國地球物理的儀器主要依賴進口,但國外高精度的儀器對我國是封鎖的。

  “如果說我們是‘小米加步槍’的部隊,人家就是有導彈的部隊。”我國著名戰略科學家、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學部長黃大年教授生前接受採訪時說。他深知,這是國家發展無法迴避與繞開的話題,必須突破發達國家的裝備與技術封鎖。

  參與“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是黃大年回國後的第一項重要任務——擔任專項第9項目“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負責人。

  該項目第五課題——“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研製”,由吉林大學作爲主要承擔單位進行研發,以滿足我國地球深部探測任務中對超深鑽探用高端裝備的需求。

  經過四年多的技術攻關,2013年吉林大學成功研發了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專用裝備“地殼一號”萬米鑽機,填補了我國在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領域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超深井科學鑽探裝備的技術水平。

  攻堅克難!中國科學家突破高溫、“取心”等技術難題

  在我國東北部,鬆遼盆地靜臥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的懷抱中。2006年8月18日,在鬆遼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區開鑽的中國白堊紀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松科一井)分兩孔進行。2007年10月20日,松科一井順利完鑽,總取心進尺爲2577米,心長共計2485米,爲白堊紀地球表層系統重大地質事件與溫室氣候變化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松科二井於2014年開鑽,目標是打穿鬆遼盆地白堊系,探索鬆遼盆地深部能源潛力,建立鬆遼盆地深部地層結構,尋求白堊紀氣候變化地質證據,研發深部探測技術。

  “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成爲完成松科二井項目的不二選擇。“‘地殼一號’經受住了考驗,鑽機無故障率達97.5%,最高日進尺286米,充分體現出我國自主研發鑽機的能力。”松科二井工程總裝備師、“地殼一號”萬米鑽機研發負責人、吉林大學副校長孫友宏說,“地殼一號”突破了四項關鍵技術,一些技術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得我國鑽探裝備研發水平成功躋身國際第一梯隊。

  如何保障鑽頭在持續超高溫下不“中暑罷工”,是科學家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松科二井工程總指揮、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所長張金昌介紹,鑽井越深,溫度越高,鑽井液的技術難度越大。松科二井每往下鑽進100米,地下溫度會升高3至4℃,鑽到孔底的時候溫度已超過240℃。通過反覆研究和實驗,團隊研發出新型鑽井液配方,經受住了井底高溫的考驗,刷新了我國鑽井液應用的最高溫度紀錄。

  “鑽地”成功後科學家們又面臨“取心”的挑戰。在一個極不均勻和複雜的球體上“動刀”,在保證鑽的井眼不能坍塌和崩裂的同時,還要完整無缺地取出深部岩心,難度極大。

  松科二井採用國內首創的大直徑同徑取心鑽探工具,使用鑽探工具直接鑽進一個大井眼,並一次性鑽進至設計井眼直徑,攻克了大直徑取心鑽頭破碎岩石和粗大岩心抓取、攜帶出井等關鍵技術難關。

  如此一來,既省去了傳統的“小徑取心,大徑擴孔”過程中的諸多工序,避免了“從小井眼到大井眼”鑽進過程中的很多風險,也節約了大量物資,同時,獲取的岩心樣品實物量也比設計量多了5倍。

  入地7018米!開啓中國“地學”新起點

  在5月21日進行的松科二井成果鑑定會上,李廷棟、康玉柱、武強、侯增謙、楊經綏等院士及有關專家一致認爲,該成果實現了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重大突破,對拓展我國深部能源勘查開發新空間、引領白堊紀古氣候研究和服務“百年大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深部鑽探技術和白堊紀陸相古氣候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松科二井岩心已經全部採集完畢,這將會在研究白堊紀古氣候演變以及未來人類生存環境演化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之所以研究白堊紀,因爲這一時期是離我們最近的溫室氣候時期,也是高二氧化碳、高海平面和高溫的‘三高’時期。搞清楚白堊紀,對於研究未來地球演化——可能會進入這種‘三高’時期具有重要借鑑意義。”松科二井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說。

  王成善形容:“松科二井向整個地球科學界提供了一個大舞臺——首次重建了白堊紀陸相百萬年至十萬年尺度氣候演化歷史,發現了各個時間尺度陸相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爲研究地球氣候系統在溫室氣候條件下演變機制找到新證據。”

  通俗說,通過鬆科二井這一“時間隧道”,中國地質科學家基本還原了白堊紀的場景。

  此外,7018米的松科二井還揭示了鬆遼盆地形成的原因、過程和結果,爲支撐大慶油田未來50年發展,保證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下一步,中國科學家將繼續研發15000米國產超深鑽探裝備系列,做好我國超萬米大陸科學鑽探工程以及大型含油氣盆地科學鑽探工程的選址和實施工作。

  人類的征途不僅僅是星辰和大海,還有探索通向地球深處的隧道,更加貼近地聆聽地球母親的“心跳”。

上一篇:鼓励环保节能 顾雅明发放250个雨桶
下一篇:沃尔玛新科技!发短信就能下单购物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