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電腦網絡理財已經在股票投資者中廣泛使用;智慧手機的流行,讓股票交易操作變得更方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善於用手機應用(App)理財。中國用手機理財的比率高達90%以上,美國相對較低,27歲到42歲是網絡理財的主要群體,也是券商業務推廣的主要目标。
股券商第一證券(Firstrade)創始人兼執行長劉錦杭表示,包括用電腦和手機的網絡理財不僅方便客戶,對券商來說,也能節省不少人力而大大降低成本。目前,雖然不能達到100%的完全自動化,但90%客戶都可自己在網上操作。新一代的投資者越發注意技術,和很多證券商一樣,第一證券也在互聯網科技方面大力投入,努力進行技術革新,降低客戶交易成本,從而達成投資利益最大化。網絡交易平台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方便用戶的人性化設計(User Friendly)。
劉錦杭說,股票投資者用手機應用操作交易已成為當前趨勢。第一證券從2016年初推出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的手機應用發展至今,已有約30%的客戶用手機應用交易。手機應用也在不斷改革、升級,以前只能在電腦上解決的服務項目,現在可在手機應用上處理。
劉錦杭在中國上海出生、台灣長大。作為第一證券創辦人,30年的時間將其發展成市值超過23億元的券商,劉錦杭可謂華人在海外成功的典範。
1978年,劉錦杭偕父母、妻子以及兩個年幼的孩子一起移民美國。父母年齡較大、妻子要照顧孩子,全家人只有他能夠工作,經濟壓力很大。無法做一名全職學生,他只能利用晚上時間在紐約大學修一些金融課程。
在台灣獲得商業管理學士學位的劉錦杭,來美後很想進入華爾街工作。他說,找工作時,最先去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然而紐交所連申請表都不讓他填,告訴他「沒有申請工作的資格」,甚至試都不讓試。
「我就沿著華爾街一家一家公司問,終於在一家很小的券商公司找到工作,也算是運氣。該券商當時正被監管機構檢查,公司裡有些混亂,我進去後,主管只問了幾句,就說『你明天來上班吧』。踏入券商領域的工作,起步於交易清算室(Back Office)。在這個小小的券商公司裡,交易清算室的所有工作,基本是我一人包了。當時的股票不是電子方式,都是靠人送股票紙,我也送過,也會直接跟監管機構聯絡,過程中認識了領域內的不少人。公司雖小,但短短一年半我學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東西。」
1980年,劉錦杭進入華爾街金融券商巨頭美林證券。五年後,他決定走上創業之路,在皇后區法拉盛創辦了「第一證券」。公司最初名為法拉盛第一證券公司(First Flushing),因為當時是法拉盛第一家證券公司,主要服務法拉盛及長島、紐約上州、新澤西、康州等附近的客戶。
劉錦杭表示,30年來,公司並不是一帆風順,兩次與倒閉擦肩而過,有驚無險。「公司的第一個辦公室位於法拉盛39大道上一棟樓的四層,大樓地下室有個餐廳。1987年11月的一個周一,該餐館凌晨著火。我們早上來上班時,大樓已經被封起來,不許任何人進入。那時,股票交易都是靠人工操作,進不去辦公室,就接不到客戶電話,也無法操作。幸好我們在曼哈頓華埠有個小辦公室,於是立即把所有電話轉到華埠辦公室,工作人員也轉到那裡。如果當時沒有另外一個辦公室,公司很可能只開了短短兩年就關門。」
第二個難關出現在2001年。九一一恐怖襲擊前的兩周,公司從法拉盛羅斯福大道搬到了另一個新址,且更換了一家電話公司、網絡供應商,該網絡供應商的設備都在世貿中心裡。劉錦杭回憶,「9月11日早上恐怖襲擊發生後,我們公司的網絡信號開始不穩定,越來越弱,到晚上6時信號完全斷掉。公司原來位於羅斯福大道舊辦公室的網絡,本來幾天前就已打算停掉了,幸好還沒取消,於是工作人員全部回到舊辦公室,網絡、電話一切暢通。不少公司在九一一恐襲後,因網絡問題倒閉了,我們又一次幸運地度過了危機。」
劉錦杭指出,「經歷這次事件後,我們也積累了經驗。企業營運中,隨時可能遇到某些突發事件。對於那些可能影響正常運作的事件,我們視之為『重大營運衝擊』(significant business disruption)。公司要做到確保持續、不間斷的運作,以提供客戶一個完整的、不受影響的管道,使他們可以隨時進入個人賬戶。例如,如今公司就是多管齊下,一個管道出了問題,其他一個或多個管道可以馬上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