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位於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醫藥企業中,工作人員正在製藥車間內作業。(圖片來源:新社)
《紐約時報》網站4日刊文稱,中國正努力在全球製藥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政府已把創新藥物作為國家重點。文章關注了中國創造的三種癌症新藥,稱其展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但同時稱這三種新藥仍需通過美國監管這道難關。文章稱,如果這些新藥通過美國監管,它們將成為中國生産前沿療法的能力越來越強的證明,提高這種能力則是中國經濟向高附加值及日益複雜的行業進行更大範圍轉型的一部分。
海外關注
中國加速藥審 吸引人才
專家:中國藥企與製藥巨頭平起平坐只是時間問題
《紐約時報》網站4日稱,一種新藥有望阻止癌細胞擴散到其他器官;另一種可以治療血癌;還有一種利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殺死腫瘤。這三種藥都展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只需再過一道關坎就能獲得在美國上市的批准。此外,這些藥還有另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是中國創造的。
北京參考消息網5日援引《紐約時報》網站4日題為《癌症新藥,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 New andPotentially Lifesaving Drugs)的報導稱,多年來,中國的製藥業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仿製西藥上。讓新藥獲得批准是一個令人沮喪且耗時的過程。企業認為,將數百萬美元投入藥物研發風險大,不如把精力放在更安全的收入來源上。
報導稱,現在,中國正努力在全球製藥業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已把創新藥物作為國家重點。官員已承諾加快藥品審批速度,為了扭轉人才外流,還在大力吸引科學家回國工作,為研發提供土地、撥款、稅收減免以及投資。
這三種新藥仍需通過美國監管這道難關。如果通過的話,它們將成為中國生産前沿療法的能力越來越強的證明,提高這種能力是中國經濟向高附加值及日益複雜的行業進行更大範圍轉型的一部分。
與更大範圍的工業相比,中國的藥物研發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但一些專家認為,中國製藥企業與輝瑞(Pfizer)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這些製藥巨頭平起平坐只是時間問題。
“這不是他們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醫療投資基金奧博亞洲的資深董事總經理王健说,“他們一定能做到。”
中國藥品價格更具優勢
美國等市場競爭激烈 中國藥企“走出去”仍面臨障礙
《紐約時報》網站稱,直到現在,在中國得到高質量的藥品仍是個問題。網上有專門討論從印度走私仿製藥的論壇;還有人購買原材料在自己家裏製藥;出得起這筆錢的人飛到美國去看病。
報導稱,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試圖解決藥品短缺的問題。得到香港首富李嘉誠支持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2000年成立時曾嘗試過中草藥的開發。2005年,和黃醫藥開始研發抗癌藥物。
在上海的主要實驗室裏有多達350名科學家,他們被測試室中的嚙齒類動物環繞着。半數以上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新藥。
報導稱,去年10月,和黃醫藥報告说,在二期臨床試驗中,60%以上的患者對公司與阿斯利康共同研發的Savolitinib有積極反應。Savolitinib是首種可用於治療肺癌、腎癌、胃癌和結腸直腸癌的藥物,通常與阿斯利康的其他藥物一起使用,把允許癌症擴散的信號傳導通路阻斷掉。
和黃醫藥正在等待更多的數據。如果進一步試驗有積極的結果,公司將申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所謂的突破性療法認定。
公司仍需要做第三期臨床試驗,這是得到FDA全面批准之前的最后一步,但突破性療法認定可縮短這個最后階段的時間。第三期臨床試驗需要在多達幾千名的患者身上檢驗被測試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是與安慰劑做對照。
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順利進行,監管部門最早可能在2019年底批准,和黃醫藥首席執行官賀雋说。“花了20年的時間,才能突然成功,這就是我們此刻的情況。”他说。
除了和黃醫藥,另一家名為百濟神州的公司已在對兩種藥物在全球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一種是用於治療一種最常見的血癌、淋巴瘤的藥物,另一種是以消滅腫瘤為目的的免疫治療藥物。百濟神州還在與賽爾基因和默克公司合作開發抗癌藥物。
醫藥專家稱,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有20或30個中國製造的藥物在美國申請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癌藥物市場。從中國目前的定價模式來看,那些試驗成功、獲得批准的藥物很可能會比外國公司生産的藥物價格更低。
報導稱,盡管前景樂觀,但想要走出國內市場的中國製藥公司仍面臨障礙。在美國等主要市場,製藥公司間的競爭十分激烈,中國企業尤其受到缺少研究資金的妨礙。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至10月中國醫藥製造業累計主營收入2.4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1%,增速較2016年同期增加3.5個百分點。圖為南京市民在當地一家藥店購買藥品。(圖片來源:中新社)
華人創業
海歸抗癌專業博士:把中國製藥釘滿世界地圖
據中新社1月4日成都報導,“我在劍橋上學時就知道,中國癌症患者使用的進口抗癌藥物比國外要貴近一倍,當時就決定一定要研製出中國癌症患者負擔得起的抗癌藥物。”昔日英國首相春宴上的少年博士,如今四川海歸創業的領軍人物丁兆近日说。
32歲的丁兆和他的企業有不少光環:24歲劍橋博士、四川“百人計劃”引進人才、第一家通過歐盟GMP認證的中國藥企。但丁兆並不主動提起這些榮譽,甚至有一些羞澀。
2010年,丁兆獲得英國劍橋大學抗癌專業博士學位。盡管有留校任教的好機會,丁兆權衡再三,最終選擇回鄉創業。
2011年,丁兆創立的企業“匯宇製藥”落戶家鄉四川內江。為支持丁兆創業,內江市政府以工業用地最低價格提供160畝土地;各部門積極幫助其爭取項目資金,最終不僅成功獲得內江市50萬元創新基金,丁兆還入選了四川省委組織部“百人計劃”;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稅、三年減半”。
丁兆说:“現在我每天至少一半的時間在研發,我一直兼任公司研發部主任,抗癌領域的難題非常多。”但對丁兆來说,更困難的事情是從學者到管理者的轉變。管理一家有200多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並不容易。“但我決定創業的時候就想好了,既然走上這條路,任何困難都是理所當然的。”
讓丁兆最有壓力又最有成就感的是2014年申請歐盟GMP認證。“我們成立時就把公司定位為高端藥企,定下了5年內通過歐盟GMP認證的目標,當時國內藥企巨頭還沒有一家通過這項認證,我知道難度很大,但這就是我們的戰略,必須盡一切努力做到。”
為實現這一目標,丁兆帶領公司200多位員工加班加點,因為時差原因,團隊白天處理中國的工作,晚上處理英國的事務。
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匯宇製藥順利通過歐盟GMP認證。這一過程只用了2年多,而一般國際企業需要6年。“歐盟GMP認證是所有GMP認證中最為嚴格和嚴謹的一種。通過英國藥監局GMP認證的企業,同時將自動被所有歐盟國家和英聯邦國家承認,藥品便能在這些地區上市銷售。”
據了解,匯宇製藥從2014年開始進入英國市場,目前已有四種抗癌藥劑在英國銷售,市場份額達到英國同類藥物的2/3。“英國醫院的首席藥劑師開始並不相信我們能造出科技含量這麼高的藥品,現在他們不僅用了,還反映治療效果不錯。”丁兆说,目前公司産能已達3000萬瓶抗癌藥物,年銷售額可達25億元人民幣,中國市場的銷售已通過相關部門批准,估計2018年上半年就可面市,價格將比進口同類抗癌藥物下降40%至50%。
如今,丁兆已在醫藥企業界嶄露頭角。他的辦公室掛了一幅世界地圖,近60個國家都插上了圖釘。丁兆说,公司在這些國家都建立了銷售渠道,啟動了當地藥品注冊工作。目前匯宇製藥已取得歐洲8個國家的訂單,同時正與北美和南美的多個國家洽談相關事宜。
“現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相信我們有能力在未來3至4年將相對低價的抗癌藥銷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丁兆说。
“如今,我回到母校劍橋,我的導師都很認可我的産品,但我自己最驕傲的是能讓中國癌症患者用上更低價的抗癌藥,也讓世界700多家頂級醫院與醫生認可‘中國製藥’。”丁兆说。
正在指導實驗的丁兆(左)。(圖片來源:中新社)
■聲音
從製藥行業到科技領域 中國創新發展引人矚目
據新華網報導,不僅製藥業,中國諸多領域的發展也引起了海外的關注。《福布斯》雙周刊網站近日的一篇文章稱,中國硅谷將從2018年起在全球居於主導地位。
文章作者是全球創新和投資趨勢問題權威專家麗貝卡·范寧,她在文中主要闡述了以下幾個觀點:
一、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已不再主要來自美國。除了臉譜、亞馬遜、蘋果和字母表,還有來自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緊隨它們之后的是中國的二綫引領者:新聞聚合網站今日頭條、集團電子商務經銷商美團和拼車領軍者滴滴出行。
二、中國在衆多科技領域領先,中國企業在多領域與美國企業直接競爭。從人工智能到金融科技,再到虛擬現實技術和共享經濟及零售電子商務,中國在衆多科技領域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領域可以看到,美國和中國的企業相互直接競爭:百度同谷歌、阿里巴巴同亞馬遜、臉書同微信、華為同蘋果等等。
三、不滿足於在中國本土佔據主導地位,中國的大企業正在走向全球。進軍好萊塢,在紐約和洛杉磯購買房地産,在硅谷設立創新創業公司。在下一個重要陣地、東南亞新出現的機會中,來自中國的大企業也在戰勝美國企業。
四、中國有足夠的資金資助下一代新貴。中國的風險資本市場現在與美國對初創企業的投資規模相當,達到了約500億美元。此外,中國的初創企業還進入了“獨角獸”精英階層,目前世界上近1/4的“獨角獸”公司是中國的新創企業。
五、中國企業家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如果你今天在與朋友和家人的談話中提到馬雲的名字,他們實際上知道你指的是誰。
在另一篇文章中,范寧還提到,“‘拷貝中國’的新趨勢常常被人論及。中國推廣的單車共享模式已經影響到西方,這就是一例。”
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就同樣得到了科技巨頭的認可。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參加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時表示,中國已在很多領域成為創新力很強的國家,很多應用和商業模式只能在中國創立,比如共享單車、外賣網站。中國不僅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正從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大國,向計算機、工業機器人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大國轉變,“這在全球都是非常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