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母亲20日在商业内幕网发文谈到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女儿去中国上一所美国大学,她表示,这既能让她的女儿继续接受美国大学的教育,又能帮助她的女儿拓展世界观、体验中国文化。

这位母亲的文章开头写道,当她告诉人们自己的女儿索菲亚(Sophia)要去中国读一所美国大学时,一般接收到的都是人们茫然的眼神。这种感受也能理解,尤其是在近年来美中关系愈发紧张的背景下。皮尤研究中心4月份的一份调查显示,83%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

这位母亲表示,虽然他们一家祖辈上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从未去过中国,但是她仍然答应了索菲亚的这一请求。她表示,这是因为她希望这段经历能够拓展她女儿的世界观,进而影响到她女儿未来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昆山杜克大学校园。

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杰弗里·阿内特(Jeffrey Arnett)提出的一个理论称,从18岁到24岁是人们探索并形成对生活、爱情和世界看法的时间段。他表示大学是人们质疑儿时世界观以及开始对其他的世界观进行思考的时期。

这位母亲表示,从中学开始,索菲亚就参加了杜克大学的一个项目。在索菲亚考虑大学的时候,杜克大学的项目组向她们介绍了位于中国的昆山杜克大学,这是美国杜克大学的姐妹学校。

这位母亲写道,在中国上这样一所学校,意味着索菲亚既能接受杜克大学水平的教育,也能让她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旅行,还可以学习普通话,亲身体验中国文化。文章称,这是对不同世界观进行探索的绝佳选择。

疫情让索菲亚的海外之旅推迟了两年,在等待去中国前,她在杜克大学就读。一直到2022年9月,索菲亚终于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

这位母亲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索菲亚的表现让她相信自己女儿的世界观正在拓展。她表示,索菲亚告诉她,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尊重和直来直去的本能,在面对一个更习惯避免冲突和对抗的文化时,需要进行一些平衡。

文章中还写道,索菲亚说她正在学习中国的职场规范,还表示在她去过的所有亚洲国家中,最喜欢的是中国,因为中国有很多文化氛围十足且科技先进的城市。而且,她的中文也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