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裔第二代康埃米爾接受採訪時回憶多年前在一次亞洲行中,看到雲門的作品「狂草」,大為驚艷,覺得是一場超越時空和文化限制的靈魂盛宴,也才發覺原來台灣現代舞蹈已達世界水準,認為「應該教育美國觀眾」,回美後積極籌畫雲門來美表演事宜。節目主任拉索(Amy Russel)說明該集團是雲門的贊助團體,這是雲門第四次來北卡演出。雲門此行亦受中華民國外交部和文化部的資助。

「關於島嶼」英文名稱是「福爾摩沙」,源自16世紀葡萄牙水手第一眼看到台灣時的驚嘆語,意思是「美麗」。林懷民以舞蹈記錄這個美麗島嶼和其上發生的事,但創作起頭卻不是舞蹈。他說,他從許多詩人的作品中,得到很大的感動和靈感,因而創作舞蹈來呼應詩的意境。

當晚的詩句來自黃春明、劉克襄、楊牧、蔣勳、簡媜等的作品,舞者在蔣勳的吟誦聲中,以肢體表達島嶼的正反面:四季如春、國泰民安,但也充滿地震、海嘯、謊言、暴力,氛圍時而光明柔美,時而激烈緊張。

舞台上除了舞者靈活有力的肢體表達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文字構成的背景。在原著民歌手桑布伊的配樂下,這些字或正襟危坐、依序排列;或急促掉落、狼藉散堆、或流暢如水、緩緩漫過;或斷簡殘字、不成字形,林懷民以字代圖,用字形組合象徵台灣的城市鄉野、高山流水。最後背景被一陣狂風掃過,一片空白,徒留舞者兀自站立。

為何以看似悲愴的氛圍結束?林懷民解釋,作品本身沒有劇本和情節,觀眾看了後自有不同解讀,作品就生成了獨立的生命。他以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表達他「萬事轉眼成空」的創作思維,但強調作品解讀因人而異,這只是他的個人感受。

當晚座無虛席,大部分是美裔觀眾。謝瑟(Elizabeth Sasser)帶著6歲女兒來觀舞,她說曾在中國住過,女兒也就讀中文沉浸課程,希望能多了解華人的精神面貌。在杜克醫院工作的泰格(Bevin Tighe)說,她上次看了雲門的演出,被其中豐富的異象和驚人的舞台氛圍所震懾,「絕對不能錯過」。

舞者蔡銘元在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中的跳躍身姿。( 雲門提供)舞者蔡銘元在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中的跳躍身姿。( 雲門提供)
林懷民(左)帶領團員謝幕。(記者王明心/攝影)林懷民(左)帶領團員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