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賓州火車站橫過西面走向哈德遜河邊,一個接著一個大興土木的工程,人流不斷走到最新紐約火熱景點的The Vessel,幾年前還是個放置火車卡的荒蕪總站,不久將會一片繁華成為紐約新旅遊點,20多條街以下的唐人街卻成高齡人口社區,餐館外遷,藥房取代銀行,現在還被迫接受高達45層監獄的災難,21世紀的「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正在曼哈頓小島上演。
昨(3日)是The Vessel的旁邊The Shed 的媒體開放日,約五百外中外記者對這項嶄新高科技影音設計場所充滿好奇。站在天花板超高的畫廊中央,被環繞音響效果包圍著,仿似置身在歐洲古老教堂,聆聽著天籟。那間可用滑輪開合的表演場地,想像一下,在仲夏的皎潔星夜,置身其中看表演,同時觀看到哈德遜河邊的高樓天際,是一種何等的享受。
2009年,這個原本放置火車的鐵路場地(Hudson Yards),經過土改計劃,把2600萬平方英尺開發新空間,建成20,000個住房,其中近5,000套住宅給可負擔房,200萬平方英尺的零售店和300萬平方英尺的酒店 空間,The Vessel 及The Shed則是文化場所及公共空間。
The Vessel在3月中開幕後,雖然免費開放,由於參觀者眾,現時必須提前兩星期註冊發記,才可參觀,不少人每天在早上8時以候補名單排隊。四周不少著名大公司已逐步進駐,7號地鐵線從時代廣場總站延伸至34街一直乘客不多,現在卻成魚雁往返,絡繹不絕。
34街8大道的舊郵政總局也在大興土木興建賓州火車站的延伸地段,火車站的現代化設計及遼闊空間猶勝現時紐約市地標的大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這遍繁華盛世正火熱進行,會有更多區內及國際遊客踏足紐約中城。
回首看看華埠,九一一事件後,在重建下城時,唐人街一向都沒有表演場地,2004年下城重建計劃發展基金會(LMDC)撥款30多萬創立了復興華埠藝術及經濟委員會( Committee to Revitalize the Arts and Tomorrow ‘s Economy in Chinatown, 簡稱 C.R.E.A.T.E.),行政總監是新苗文化中心的陳雪媚。
CREATE在華埠及毗鄰找一些可以發展的社區空間給予藝術家表演,凝聚人力,兩年內專業社區人士不斷開會,找到12個較大空間發展藝術場地,包括中央街80號、曼哈頓橋頭底、拉菲逸街夾格蘭街的聯邦人員停車場等等,但都因為業主、政府、環境因素而不了了之,而30多萬就付諸東流。至今華埠仍然沒有一個似樣的演出場地。
李振亮創立的亞美藝術中心由於26包厘街加租,在911後不久就結束營業,由周龍章創立的美華藝術協會也在艱苦經營,大家最是難忘是他畫廊的電梯,每次你都以為自己在主題公園的鬼屋,那上下搖晃的電梯令人心驚膽跳,唯恐打開門是一面牆壁。而醉心跳舞的陳學同所創的陳學同舞蹈團至今仍然是由一間小學課室改裝成小小舞場,觀眾僅容40人。
以教育民族舞的新苗文化中心,也在不斷搬遷中辦公室越來越細,現在只能以計時方式租場教跳舞,每年找紐約大學租場地來發表表演成果。以前華人善終會都在林肯中心、紐約大學表演,現在只有在中華公所及法拉盛市政廳輪流演出,滿足社區觀眾。
如今華埠僅有表演場地通常有柏松高中、孫逸仲高中及中華公所的禮堂,這三個地方畢竟設計簡陋,只合適社區演出,但明顯沒有專業設備,難以滿足真正藝術家。
2007年的華埠工作小組,本來是以土改計劃重新建設華埠,但多年來內因社區人士爭吵不斷無法達到共識,在小組設立7年後無疾而終。
兩幢世貿大樓在九一一事件倒下,換來1776呎的自由塔(Freedom Tower),如果你站在頂樓向下瀏覽俯視,曼哈頓島上高樓林立,一片繁華盛世,就只有華埠猶如一個低陷的黑洞,與四圍高聳矗立高樓十分不協調,這個差異說明了很沉重的歷史。
再看看華埠毗鄰的下東城,酒吧林立、夜夜笙歌。廉價購物公司Target進駐下東城,連快要建成的Essex Crossing 樓群,即將開幕的Regal電影院都充滿繁盛氣息。
如果911是分界線,17年了,我們華埠土改沒有了,似樣的表演場地考核鏡花水月沒有了,如今,如火如荼是監獄高樓正是政府努力游說區內人士接納的議題。
同一塊小島,唱不一樣的歌,那裡是遍地繁華,這裡是處處凋零,究竟,市長及民選官員是在消滅「雙城記」的鴻溝,還是在21世紀撰寫真正的「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