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国产歼20夜航出色 关键设备有待改进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18-07-25 07:45:53 ]


 

  上周,中国空军组织多兵机种进行夜间实战化对抗演练,预警机、侦察机、干扰机、歼击机、打击机等多型战机从多个西北机场先后起飞,进行夜间复杂电磁条件下的实战化对抗演练。空军还发布了可名为《威龙夜航》的歼-20夜航视频,引发了外界关注。

  其实,歼-20以及其它机型联合夜间训练固然代表中国空军的训练更趋实战化,但这些说到底其实还是“基本功”。而在这背后,细看还是有些差距值得我们去寻找。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歼-20的夜战能力到达什么层次。

  

  △歼-20夜航的震撼画面

 

  早在期间,各国就积极发展战机的夜间空战能力,因为飞行员在黑夜中很难看到敌军的轰炸机,但轰炸机却很容易瞄准城市的灯火而投下大量炸弹。其中最重要的夜战技术就是雷达,地面雷达可以引导战机接近轰炸机群,而配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则能在夜空中搜索并瞄准轰炸机。

  然而,由于雷达的体积与重量,加上其复杂性需要专门的雷达官来操作,使得夜间需由重型战机,甚至是轰炸机改装而来,也使战机分为轻巧的日间战斗机与笨重的夜间战斗机两种。这趋势一直延续到大战后的喷气机时代,例如道格拉斯公司为美国发展的F3D天空骑士型,虽然笨重的身躯让飞行员形容飞起来像是“运输机”,但前后两具雷达使其在夜间具有 “敌明我暗”的优势,在实战中担负起保护B-29轰炸机的重责大任,并击落多架敌机而仅损失一架。

  

  △视频中歼-20飞行员配戴的为轻量化头盔,似乎不具备头盔显示与夜视镜整合功能

  随着发动机推力与气动设计的进步,战机渐渐能在携带夜战雷达的同时维持足够的高速飞行与机动性能,使它们成为兼具日间与夜间作战能力的:“全天候战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4“鬼怪”,它能挂载4枚中程导弹与4枚短程导弹,对轰炸机或战斗机都有相当强的拦截能力。

  然而,美国空军对其后座雷达官相当感冒,认为只是浪费人力之举,常常指派菜鸟飞行员坐这个位置,作为其熟悉飞行的训练之一。因此在发展下一代战机F-15时,就特别要求仅能保留一名飞行员,但能同时进行空战机动与雷达操控。麦克唐纳公司为此发展出 “手不离杆”(HOTAS)概念,将重要的雷达、武器、通讯与座舱控制按钮都安装在操纵杆与油门推杆上,配合抬头显示器,飞行员能在格斗机动的同时控制雷达进行瞄准,这也成为后世战机的标杆。

  

  △米格-15的高速性能在白天仅有F-86可以匹敌,但由于缺乏夜战设备,在夜间就变成F3D的猎物,仅有中国空军的米格-15曾在夜间击落一架F3D

  雷达也是飞机进行夜间轰炸的关键,不过难度更高。代表性机种是美国的F-111战斗轰机,机头配备有两具雷达:地貌雷达可在夜间扫描出地形图,如同百度地图一般让导航员知道自己的位置;地形跟踪雷达则像是行车雷达,自动保持飞机与地形地物的距离来避免碰撞。利用这两项设备,战斗轰机一方面可以低空飞行方式躲避雷达的探测,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夜色掩护避免被防炮部队瞄准。

  其经典战例是在1986年,与海军的A-6E一同对利比亚进行夜间轰炸,但其实在越战后期的后卫一/二号行动就曾参与。由于地面部队往往在F-111飞越后才听到发动机噪音,使其得到 “黑夜死神”的称号。而在本次央视的报导中,可发现歼轰-7A歼轰机也参与了这次演习,应该就是担负低空打击任务。

  

  △1986年,由于利比亚特工在西德策划夜店的爆炸案,美国从英国起飞的18架F-111轰炸利比亚机场与军事基地作为报复。自此世界各大国常用精确轰炸作为报复恐怖攻击的手段

  美国地面部队在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采用夜视镜与红外设备进行夜间作战,以降低人员的伤亡。而为了支持地面部队,美国空中机队也跟着使用夜视镜。因为夜视镜的分辨率比红外与雷达都高,使飞行员较容易分清敌我;另外,夜视镜会跟着头盔转动,使飞行员有较广的视野,因此飞行员可以在平飞状态转头看清地面交火动态,甚至是用倒飞状态一览战场全貌。

  夜视镜不但价格便宜,而且直接安装在飞行员头盔上,使机体几乎不需改装费用。唯一要修改的是座舱内的显示屏幕与飞机外的灯光,亮度太高会干扰夜视镜的运作。不过这些灯光的修改也相当便宜,甚至在战场上出现过直接用胶带遮盖的例子。

  

  △瑞典JAS-39“鹰狮”战机飞行员与其配戴的夜视镜,在西方,佩戴夜视镜已不是攻击机飞行员的专利

  除了低空攻击外,夜视镜也对空战有所帮助。因为现代客机也能夜间飞行,战斗机就需要接近识别,甚至判读编号,此时夜视镜就相当好用。另一方面,夜间的空中加油、紧密编队飞行,都可靠夜视镜来达成,因此西方在设计新一代战机,都会考虑到夜视镜的特性,在灯光与显示屏内置有夜视模式。甚至具有环场红外与机首远程光电系统的F-35,一样在头盔上内置夜视摄影机。

  

  △F-35与“台风”战机的头盔都在额头上方位置设有夜视摄影机,直接将画面投影在目镜上

  在中国空军这次的夜战演习中,除了战斗机与歼击轰炸机外,也出动了预警机与干扰机,从画面可看出这是以雷达进行夜间空战的训练。在技术上并没有特别新颖之处,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飞行员熟悉雷达,相信仪表,避免因为黑夜降低感知能力而影响任务效率,甚至产生空间迷向而坠毁。

  就目前而言,西方空军而言夜战训练的复杂度会更高,包含了空中加油、近距离空中支援、战斗搜救、目视拦截与空战.等,已经与日间训练无异,而这需要全面配发与熟悉夜视镜的使用才能追上。可以说这背后其实就是作战需求的驱动,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空军在作战广度和深度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

 

  上周,中国空军组织多兵机种进行夜间实战化对抗演练,预警机、侦察机、干扰机、歼击机、打击机等多型战机从多个西北机场先后起飞,进行夜间复杂电磁条件下的实战化对抗演练。空军还发布了可名为《威龙夜航》的歼-20夜航视频,引发了外界关注。

  其实,歼-20以及其它机型联合夜间训练固然代表中国空军的训练更趋实战化,但这些说到底其实还是“基本功”。而在这背后,细看还是有些差距值得我们去寻找。今天,北国防务就来说说歼-20的夜战能力到达什么层次。

  

  △歼-20夜航的震撼画面

 

  早在期间,各国就积极发展战机的夜间空战能力,因为飞行员在黑夜中很难看到敌军的轰炸机,但轰炸机却很容易瞄准城市的灯火而投下大量炸弹。其中最重要的夜战技术就是雷达,地面雷达可以引导战机接近轰炸机群,而配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则能在夜空中搜索并瞄准轰炸机。

  然而,由于雷达的体积与重量,加上其复杂性需要专门的雷达官来操作,使得夜间需由重型战机,甚至是轰炸机改装而来,也使战机分为轻巧的日间战斗机与笨重的夜间战斗机两种。这趋势一直延续到大战后的喷气机时代,例如道格拉斯公司为美国发展的F3D天空骑士型,虽然笨重的身躯让飞行员形容飞起来像是“运输机”,但前后两具雷达使其在夜间具有 “敌明我暗”的优势,在实战中担负起保护B-29轰炸机的重责大任,并击落多架敌机而仅损失一架。

  

  △视频中歼-20飞行员配戴的为轻量化头盔,似乎不具备头盔显示与夜视镜整合功能

  随着发动机推力与气动设计的进步,战机渐渐能在携带夜战雷达的同时维持足够的高速飞行与机动性能,使它们成为兼具日间与夜间作战能力的:“全天候战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4“鬼怪”,它能挂载4枚中程导弹与4枚短程导弹,对轰炸机或战斗机都有相当强的拦截能力。

  然而,美国空军对其后座雷达官相当感冒,认为只是浪费人力之举,常常指派菜鸟飞行员坐这个位置,作为其熟悉飞行的训练之一。因此在发展下一代战机F-15时,就特别要求仅能保留一名飞行员,但能同时进行空战机动与雷达操控。麦克唐纳公司为此发展出 “手不离杆”(HOTAS)概念,将重要的雷达、武器、通讯与座舱控制按钮都安装在操纵杆与油门推杆上,配合抬头显示器,飞行员能在格斗机动的同时控制雷达进行瞄准,这也成为后世战机的标杆。

  

  △米格-15的高速性能在白天仅有F-86可以匹敌,但由于缺乏夜战设备,在夜间就变成F3D的猎物,仅有中国空军的米格-15曾在夜间击落一架F3D

  雷达也是飞机进行夜间轰炸的关键,不过难度更高。代表性机种是美国的F-111战斗轰机,机头配备有两具雷达:地貌雷达可在夜间扫描出地形图,如同百度地图一般让导航员知道自己的位置;地形跟踪雷达则像是行车雷达,自动保持飞机与地形地物的距离来避免碰撞。利用这两项设备,战斗轰机一方面可以低空飞行方式躲避雷达的探测,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夜色掩护避免被防炮部队瞄准。

  其经典战例是在1986年,与海军的A-6E一同对利比亚进行夜间轰炸,但其实在越战后期的后卫一/二号行动就曾参与。由于地面部队往往在F-111飞越后才听到发动机噪音,使其得到 “黑夜死神”的称号。而在本次央视的报导中,可发现歼轰-7A歼轰机也参与了这次演习,应该就是担负低空打击任务。

  

  △1986年,由于利比亚特工在西德策划夜店的爆炸案,美国从英国起飞的18架F-111轰炸利比亚机场与军事基地作为报复。自此世界各大国常用精确轰炸作为报复恐怖攻击的手段

  美国地面部队在上世纪80年代也开始采用夜视镜与红外设备进行夜间作战,以降低人员的伤亡。而为了支持地面部队,美国空中机队也跟着使用夜视镜。因为夜视镜的分辨率比红外与雷达都高,使飞行员较容易分清敌我;另外,夜视镜会跟着头盔转动,使飞行员有较广的视野,因此飞行员可以在平飞状态转头看清地面交火动态,甚至是用倒飞状态一览战场全貌。

  夜视镜不但价格便宜,而且直接安装在飞行员头盔上,使机体几乎不需改装费用。唯一要修改的是座舱内的显示屏幕与飞机外的灯光,亮度太高会干扰夜视镜的运作。不过这些灯光的修改也相当便宜,甚至在战场上出现过直接用胶带遮盖的例子。

  

  △瑞典JAS-39“鹰狮”战机飞行员与其配戴的夜视镜,在西方,佩戴夜视镜已不是攻击机飞行员的专利

  除了低空攻击外,夜视镜也对空战有所帮助。因为现代客机也能夜间飞行,战斗机就需要接近识别,甚至判读编号,此时夜视镜就相当好用。另一方面,夜间的空中加油、紧密编队飞行,都可靠夜视镜来达成,因此西方在设计新一代战机,都会考虑到夜视镜的特性,在灯光与显示屏内置有夜视模式。甚至具有环场红外与机首远程光电系统的F-35,一样在头盔上内置夜视摄影机。

  

  △F-35与“台风”战机的头盔都在额头上方位置设有夜视摄影机,直接将画面投影在目镜上

  在中国空军这次的夜战演习中,除了战斗机与歼击轰炸机外,也出动了预警机与干扰机,从画面可看出这是以雷达进行夜间空战的训练。在技术上并没有特别新颖之处,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飞行员熟悉雷达,相信仪表,避免因为黑夜降低感知能力而影响任务效率,甚至产生空间迷向而坠毁。

  就目前而言,西方空军而言夜战训练的复杂度会更高,包含了空中加油、近距离空中支援、战斗搜救、目视拦截与空战.等,已经与日间训练无异,而这需要全面配发与熟悉夜视镜的使用才能追上。可以说这背后其实就是作战需求的驱动,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空军在作战广度和深度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

上一篇:PFA诈骗案详情大公开:惊人庞氏骗局
下一篇:重振雄风!白宫举办美国制造产品展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