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議長莊遜、新鮮草原選區市議員藍斯曼等為劉醇逸站台。
市議長莊遜、新鮮草原選區市議員藍斯曼等為劉醇逸站台。

再沒有在政壇上有劉醇逸與艾維拉(Tony Avella)那麼戲劇化,20年來從兄弟變仇人,又變成盟友,再變成政敵。6月份劉醇逸以地區領袖身分替皇后區黨部做聯署,當時艾維拉還沒有對手,因此劉醇逸的聯署是為艾維拉做的,一個多月後的7月13日,劉醇逸也沒有料到自己拿著3000個聯署再度向艾維拉挑戰參選州參議員。

2014年劉醇逸挑戰艾維拉失敗後,教書之外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一會兒參加鐵人比賽鍛鍊自己的體能,一會兒學開飛機邀約朋友乘坐,一會兒學吹色士風展現音樂才能,其實生活都寫上了「醉裡挑燈看劍」的無奈,那一把利劍無用武之地,大家都心裡知道,只有51歲的他,在等待一個重出江湖的時機,但無料到又是「艾維拉的地盤」。不知道是湊巧還是有意,劉醇逸昨日一身古銅色的身軀穿上了鮮藍的T恤,又得激進民主派自稱「紐約真藍」的支持者,一齊大?艾維拉不是真正民主黨,常跟共和黨妥協,劉醇逸的鮮藍T恤在驕陽下份外耀眼,宣布挑戰現任議員艾維拉,在相同的民主黨裡比對藍色的深淺,誰更草根。

 

比電視劇還要戲劇化

 

劉醇逸與艾維拉從90年代至今20年來,從兄弟變仇人,再仇人又因為黨部需要走在一起,如今又要互相磨拳擦掌,不單印證了政壇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兩人打拼比電視劇還要戲劇化。
早在90年代中期,劉醇逸與艾維拉在第七社區委員會互相認識,各自在社區的活躍份子,兩人亦於2001年同時成為市議員,記者在市議會亦拍了一張兩人稱兄道弟情深握手的照片。兩人選區位於毗鄰,很快就因為政見不合而成互相批評的敵人,近十年來,因為政見甚至變成個性不合而被紐約時報以「clash」(激烈碰撞)及「feud」(世仇)來形容兩人的關係,劉醇逸一向面面俱圓,艾維拉可說是他政壇上最早的敵人。
在2002年元旦期間,一華裔女子在貝賽區高級餐館與友人吃餐遭受到歧視而求助自己選區市議員艾維拉,但艾維拉沒有積極協助而令該女子轉移求助劉醇逸,劉醇逸見義勇為越界相助,深受華人社區稱許,但卻種下與艾維拉不和的伏線,自此以後,由白石鎮機場發展、Willet Point舊車廠的發展、大學點的房屋建設、到法拉盛擴展20大道行車道計劃,商店雙語招牌的立法立場,兩人都持非常不同的意見,在媒體上互相指責,後來3名華裔青少年在小頸區被白人毆打,劉醇逸全力介入主導所有記者會,那是艾維拉的選區,他當然不是味道,兩人的裂痕因此日益加深,除了相遇時勉強打招呼,幾乎是沒有交流。
從政見到選區事務兩人不咬絃外,後來更推至個人不和,皇后區第七社區委員會是兩人有份任命委員的轄區,一位劉醇逸認為不適合當委員的華裔,在劉醇逸一再否決名單下,艾維拉堅決任命該名華裔委員,令劉醇逸無比光火。到2009年劉醇逸公布競選市主計長,而艾維拉競選市長,一個備受爭議的華人組織如影隨形地向劉醇逸窮追猛打,卻全力支持艾維拉參與市長,兩人的關係已經背道而馳得十萬八千里,水火不容亦非常明顯。
沒料到這個冰封了近十年的關係卻因為艾維拉挑戰共和黨帕特芬突然解凍,劉醇逸2010年10月底大選前,公開背書艾維拉,令他成功成為州參議員,並且2012年在沒有大太阻力下順利連任,你做你的州議員,我做我的主計長,兩人關係似乎從冰點走向緩和之際,未知是否命運弄人,2013年劉醇逸選市長敗在白思豪手下,2014年兩人重回殺戮戰場,而且還是「你死我亡」的撕殺狀況,結果艾維拉勝出做州議員,劉醇逸則退出政壇過教書日子。
艾維拉一向以「特立獨行」見稱,欣賞他的人,稱他毫不妥協,不欣賞他的人,批評他「怪人」,當市議長帶頭要求給市議員加薪,他第一個反對同時拒絕加薪,他在市議會不留情地向同事作出種種批評,因此不少選民認為他敢言作風難能可貴,但也有很多同僚認為他不識時務、判斷奇怪,議會上,他可說是個獨行俠。
艾維拉最為華人認識的一面,就是多年來對發展商黃仲連的窮追不捨,每有黃仲連的房舍加建或改動,無論天涯海角,都會有艾維拉抗議的?影,那怕只2、3個示威者,而且是風雨無阻,可見艾維拉具鍥而不捨的個性。
艾維拉在選區內有自己的中堅份子,本來在無對手下估計自己輕鬆連任,現在劉醇逸在一周內取得3000聯署,向他宣戰,相信到9月13日初選前這8個星期內,肯定是高潮迭起的連場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