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納帕尼(右)與皇后區長卡茲(右二)在皇后區公所,發表了最新一份自2009年金融海嘯至2017年「皇后區經濟概況」的報告。
狄納帕尼(右)與皇后區長卡茲(右二)在皇后區公所,發表了最新一份自2009年金融海嘯至2017年「皇后區經濟概況」的報告。


 紐約州主計長狄納帕尼(Thomas DiNapoli)與皇后區長卡茲,18日在皇后區公所發表了最新一份自2009年金融海嘯至2017年「皇后區經濟概況」的報告,來自世界120個國家和地區移民在皇后區定居和開發商業,成為皇后區經濟動力火車頭,經濟增長強勁,僅次於曼哈頓。皇后區8年間增加了11萬500個工作崗位,失業率4%,創歷史新低,其中增幅最大是醫療健保服務業人數增加了10萬5,200個不同工種職位,美東地區最繁忙的甘迺迪國際機場及拉瓜地亞機場均在皇后區,皇后區的運輸業增加了6萬7100職位,零售業和旅遊業、酒店服務業新增職位也呈現飆升現象。

狄納帕尼指出,皇后區經濟發展跑贏全市其他地區,關鍵是移民人口急速增加,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移民,共同為皇后區經濟向前作出了貢獻,皇后區5萬2100家大小商業,華人移民佔很大比例的法拉盛最多。統計數字顯示,法拉盛的餐館等類商業有9000家,佔皇后區商業的17%,居增長率首位。法拉盛在2009-17年之間就有2000家商業開業,增長是29%,比全市商業增加高。
狄納帕尼表示,雖然東北皇后的法拉盛等商業發達,但若以銷售稅收(Taxable Business Sales)增長計算西南皇后區的雲頂賭場,沼澤地賽馬場所在的霍華海灘(Howard Beach)、奧松公園(Ozone Park)分佔首次位,反映了博彩業帶動了區內的稅收高於皇后區其他商業區。第三位是華人移民與西裔等移民小商業為主的積臣泰(Jackson Heights),第四依次是北可樂娜阿士多利亞(Astoria)、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及法拉盛。

 

移民匯成洪流推動皇后區經濟飛躍

 

狄納帕尼分析皇后區從全美國金融海嘯的經濟谷底迅速回升,以及從美國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躍居美國重要經濟成長地區的原因,移民是經濟起飛的引擎,尤其上世紀1980年至2017年,皇后區移民人口就增加了25%,總人口240萬有110萬是非美國出生的居民,佔皇后區總人口47%的移民,他們帶來的資金與技術,佔了69%是家族式的不同族裔商業文化模式,匯聚成洪流把皇后區經濟與社區長推向前。
紐約州主計部門統計數字顯示,皇后區的兩大機場發揮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皇后區運輸業就業人數6萬7100人,不但是皇后區就業增長第二高,更是佔全紐約市運輸業總人數的58%,航空運輸業更高達96%。
狄納帕尼說,皇后區經濟一片光明,幾乎達至全民就業的歷史紀錄,2017年統計,非政府職位的私人企業就業人是56萬7800人,與2009年的就業人數比較,增長是24%,失業也由2010年的最高峰8.6%,下滑至去年的4%。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6萬2200元,高於全市家庭收入中位數。

皇后區法拉盛等社區濟飛躍,佔47%的非美國出生的不同國家移民帶來資金與勞動力,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