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的問答環節中,本報提問:「作為民眾黨的台灣總統參選人,競選主軸為何?」對此,柯文哲表示其兩岸政策採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去年五月發表的對華政策,指台灣同樣應該與中國在「該合作時合作」,但「需要競爭時競爭」,「必須對抗時對抗」。

「可是,不應該在可以合作的時候對抗。」柯文哲說,「民眾黨對外的口號是『台灣自主,兩岸和平』。」他指出統獨是假議題,並批評民進黨在處理兩岸關係時,能與中國合作時選擇對抗,而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又「太失去自我」。
不過,美國國會兩黨對於中共(CCP)不等於中國的認知越來越清楚,且在制裁中共方面已形成共識。新唐人電視台記者因此向柯文哲提問:「此次來美國,是否會像先前所述(台灣自主,兩岸和平),在美國為台灣爭取更大的格局?」
柯文哲指出,未來15年,美中對抗局勢會改變,而中國日益發展的經濟實力,GDP接近美國人均GDP的0.8倍,美中的實力會越來越接近,陷入僵局;兩岸關係並非台海關係,而是太平洋兩岸的問題,即「中美對抗架構下的台灣問題」。
但是,他也表示,「如果中國不能變成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與制度」,美中衝突最後難免一戰,因此他「鼓勵中國變成民主自由的國家」,而美國在抵制之餘,也應該持續試著讓中國轉型。

當天,中華公所顧問、民主黨D65區領袖于金山亦出席活動。記者會結束後,柯文哲一行人在中華公所職員陪同下,參觀公所內部與了解館內歷史,隨後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舉辦演講。
隔天(4月11日)下午2點,柯文哲將參觀皇后區植物園,由植物園董事會主席雷蒙‧傑森(Raymond Jasen)、執行總監埃維‧漢佐普洛斯(Evie Hantzopoulos)、皇后區植物園大使黃百齡,介紹台灣「蘭花世界」的例行活動情況。
柯文哲於4月8日起前往美國,展開為期21天的「自由台灣,對話之旅」,預計拜訪美國政府機關、國會議員、智庫及台僑等,首站是紐約,隨後是波士頓、華盛頓特區和休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