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7日警告,受到烏俄戰爭、一系列大宗商品價格節節上升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更將走軟,因此下修年度經濟成長預測到2.9%,比元月預測的4.1%更低;世銀也警告,經濟疲弱恐將延續數年,但通膨居高不下,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只怕會再次出現。
華盛頓郵報報導,數十個國家掙扎擺脫新冠疫情影響,仍然吃力,若真出現停滯性通膨,它們能否穩定備受考驗。
但經濟學界預估,美國經濟面對危機壓力,反而展現韌性;今年第一季雖因新冠Omicron變種復熾而萎縮,但可望在目前的第二季重振;自4月下旬以來,金融市場對未來通膨的估算已經下跌,物價持續上揚的憂慮雖未全然消失,但已減輕。
花旗集團(Citigroup)全球經濟首席學者席茨(Nathan Sheets)最近給客戶的備忘錄指出,美國出現停滯性通膨的光景「很是遙遠」;花旗指出,美國決策者必須快速因應烏俄戰爭的影響,協助各國支付食物及燃料,加快已許諾的債務紓困,另避免「扭曲性質的政策」,例如管制價格及出口禁令。
世銀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估下修之後,與去年經過調整的5.7%成長率相比,只剩一半;預計2023、2024兩年也少有起色。全球本來掙脫經濟疲軟而恢復成長,但衰事連連,世銀警告如此將出現80多年來最劇烈的經濟下行;假如烏俄戰爭讓全球貿易、金融網絡支離破碎,糧食價格高漲將引發進口國社會不安,全球經濟光景只怕更形險峻。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烏俄戰爭、中國反覆因疫情清零政策而封城影響工廠生產,通膨來到數十年來新高,世銀形容當前情勢為「危機交作」,全球經濟已受到打擊。
但目前最值得憂心的區域不在美國境內;歐洲為收容近700萬烏克蘭難民、能源市場又劇烈動盪,所以經濟真可能出現衰退;黑海穀物出口遭打斷,傷及黎巴嫩、埃及與索馬利亞等國;中國則因嚴格的新冠清零政策、對抗房市走軟而付出高昂代價,經濟受苦不已。
世銀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表示,全球經濟正因重要商品產能不足而受重挫,「大幅增加供應,以更多生產直接克服通膨,真的很重要;不幸的是:目前這方面跡象所見無多。」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據估今年經濟成長將在4.3%,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不計之外,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