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曼哈頓華埠、布碌崙(布魯克林)8大道兩大華裔社區在內,新畫國會議員第10選區,今夏將迎來激烈角逐,包括前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華裔州眾議員牛毓琳等均表態參選;由州參議員改選國會議員的牛毓琳30日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她之所以競爭國會議員,是希望能為亞裔社區帶來更多政府資金和服務資源,在主流社會提高亞裔的能見度和代表力,呼籲亞裔社區團結發聲。
第10選區包括14街以南的曼哈頓下城、布碌崙公園坡(Park Slope)、貝瑞吉(Bay Ridge)、日落公園(Sunset Park)、波羅園(Borough Park)等社區,該選區選民中有49.7%是白人,亞裔是第二大選民群體,占22%,其次是西語裔的18.4%和非洲裔的5.8%。
此前這些社區原由國會議員納德勒(Jerry Nadler)和維樂貴絲(Nydia Velazquez)已表態將競選其他選區,導致無現任國會議員角逐第10選區,這也讓有志之士看到機會;目前已有近十人表態參選,有力競爭者除白思豪、牛毓琳外,還有威徹斯特郡國會眾議員瓊斯(Mondaire Jones)、前國會議員霍茲曼(Elizabeth Holtzman)和市議員利華娜(Carlina Rivera)等。
牛毓琳表示,選區重畫地圖初稿出爐以後,她就在考慮是否改選國會議員,而且一直有支持者力勸她改選;等到最終案將華埠和日落公園放在同一選區後,就讓她更堅定了競選國會議員的決心,「我是亞裔參選者中獲勝機會最大的,如果我不選,亞裔就可能拿不到這個選區;現在亞裔占美國7%的人口,但是在國會中的代表率不到1%,我感到很有壓力。」
她說,「社區應該把握這次大好機會,讓亞裔代表自己的社區,才能更好地反映社區的看法和需求,為社區爭取資源,否則國會就聽不到我們的聲音。」
還有兩名亞裔人士表示參選,包括韓裔社區人士金伊莉莎白(Elizabeth Kim)和布碌崙亞裔民主黨俱樂部主席李江華;牛毓琳表示,相比其他亞裔參選人,她認為自己更有經驗,「社區更需要一個懂得如何去爭取資源的人選,亞裔社區應該團結,避免分票讓其他人漁翁得利。」
牛毓琳說,國會議員和州議員的職責不同,雖然無法影響具體的地方事務,但是可以在聯邦層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她表示,如果當選,將推動聯邦政府加大對紐約市政府樓的投資,「過去幾十年來聯邦政府一直在減少對公共房屋的投資,而我們不少亞裔民眾都住在政府樓,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家庭;我的辦公室經常收到政府樓相關投訴,例如牆壁發霉、沒有暖氣、沒有熱水,改善住房是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