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缺14個月的美國駐中國大使職務確定由伯恩斯接任,有分析稱,美總統拜登找了一個其國內鷹派、鴿派都能接受的人選,預料伯恩斯可能採「接觸加遏制」方式取得對華優勢。中國官媒則批美方近日連發三道制裁中企案是「為伯恩斯送行的三聲炮響」,明顯是來向中國施壓,那麼也少不了要「碰釘子」。
美國國會參議院16日批准伯恩斯出任駐華大使。紅星新聞報導,新任美國駐華大使從提名到通過耗時近4個月,自去年10月前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卸任起更是空置近14個月。這麼長時間的空置屬很罕見。外界關注伯恩斯是否會在北京冬奧前就任。
報導引述浙江外國語學院美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沖表示,此職空懸許久,是因為拜登政府需要找一個其國內鷹派、鴿派都能接受,又能做點事的人。至於伯恩斯的對華態度,在王沖看來,伯恩斯「不是鷹派,不是鴿派」。他認為,伯恩斯可能主張以「接觸加遏制」的方式來取得對華優勢。
王沖指出,從三件事上可以看出伯恩斯對中美「既競爭又要合作」的基本看法:第一,他主張在「一帶一路」方面和中國展開競爭;第二,他認為南海局勢是緊張的,中美元首之間應設立電話熱線來避免誤判;第三,他認為中美競爭的關鍵在於科技競爭。據了解,在對華態度上,伯恩斯曾提出「不要去誇大中國的威脅,也不要低估中國的能力」。
王沖表示,過去近一年,中美關係基本盤是穩下來了,但在核心議題上的矛盾並沒有得到根本的緩解。尤其拜登政府為了中期選舉的勝利,可能還會展示對華的強硬姿態,爭取選民支持。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則發布社評指出,就在美國參議院通過伯恩斯提名案的同一天,美國拋出三個打壓中國的動作,包括八家中國民用科技公司被認定為「中國軍工企業」,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等34個實體被列入限制出口名單,美參議院還通過了「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移交白宮簽署。如此「巧合」,「更像是華盛頓為伯恩斯送行特別安排的三聲炮響」。
社評稱,從美國發出的信號如此明確:伯恩斯會覺得他的任務不是來改善中美關係,而是來向中國施壓。這顯然是在為中美兩國關係設障,沒有人會指望新上任一個美國駐華大使就能逆轉形勢。不過,伯恩斯在中美關係上的能動空間仍然存在。 「希望伯恩斯能夠促進中美關係改善,成為中國人民歡迎的駐華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