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台灣光復節76周年紀念日,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在台灣人心中卻逐漸黯淡。根據學者整理,教科書中的台灣光復節內容,完全不見「光復」二字,淡化也就算了,還醜化、異化這段歷史,令人不齒。
台北中國時報報導,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台北舉行受降典禮,接受二戰戰敗的日本投降,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中獲得解放,回歸中華民國。次年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宣布受降日為「台灣光復節」。這一天對台灣有特殊歷史意義;不料民進黨主政後,以「周休二日制上路」為由,自2001年起台灣光復節不放假,國民黨重新執政時也沒有積極恢復,以至於20年來許多台灣人早已淡忘這個紀念日。
報導指出,目前的教科書不但淡化,甚至還醜化、異化台灣光復節。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說,國一下的翰林版本關於台灣光復的全文是:民國34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澎湖由中華民國接收與治理。政府設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握有行政、軍事大權,類似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配照圖說是:「慶祝台灣光復/台灣人民歡欣鼓舞,迎接戰爭結束。但從方向反置的國旗也能看出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陌生。」
南一版高中版台灣史關於台灣光復的全文是:國民政府於1945年10月接收台灣。同年,中國大陸來台人數近8000人,其中多為來台處理接收事務的官員、軍公教人員和眷屬,一般通稱他們為「外省人」。
吳昆財痛批,台灣光復節,國小不教,國高中的內容如上,學生如何有感?淡化也就算了,還醜化、異化這段歷史,台灣光復懸掛國旗是大事,瑕不掩瑜,翰林版卻把這種圖說當成史論,以孤證當作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感到陌生的證據。歷史學最忌諱孤證,所謂「孤證不立」,不能用單一事物推論通則;編書者卻用一張照片挑撥學生們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以討好當權者,令人不齒。
本報系聯合報評論文章指出,民進黨政府不談光復,主要關鍵還是在「去中化」,不願承認日本是向中華民國投降,不願承認台灣「回到祖國懷抱」,為了獨派立論奠基,一定要強調「台灣地位未定論」,才會有「台灣人應尋求獨立」的立論基礎。
因此,曾經有所謂去除「大中國思考」的「光復說」,採取「中性」的「終戰」說,也讓外國人難以理解,曾經被日本殖民50年的台灣,和日本之間有極複雜的情感,而非一般被殖民國的強烈情緒反應,如南韓對日本,這也說明了台灣內部所謂「歷史情感」的複雜性,「抗日」與「親日」的文化感情,也左右了不同台灣人歷史記憶或政治選擇。
也正因為這樣複雜的情愫,民進黨政府的「轉型正義」只從日本投降開始算起,要追究國民黨自1949年日本投降開始的「不公不義」,絕不論日本殖民時代欺壓台灣人的「不公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