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亭接受美國NBC採訪時,回答有關中俄關係問題時表示,近年來中俄戰略夥伴關係處在歷史最好水平,雙方在政治、經濟、科技等各領域保持高度信任和合作。他並強調,不認為中國是威脅,「它是一個友好的國家,它不像美國那樣宣布我們為敵人。」
央視新聞報導,普亭提到,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中國的經濟規模已超過美國,去年中國是歐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位居第二。但中國的實力不會令俄羅斯擔憂,原因之一是俄羅斯的國防能力處於非常高的水準,但最重要的是中俄關係的性質和水平決定了俄羅斯不會提防中國的發展。
普亭還就新疆問題指出,他本人在訪問中國期間曾有機會與維吾爾族代表會面。他親耳聽到民眾普遍歡迎中國政府的民族政策,肯定中國政府在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為生活在新疆地區的人們做了很多實事。
另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領袖峰會14日登場,應對中國挑戰是會議焦點之一。但各國表現出不同態度。
綜合媒體報導,英國首相強生表示,領袖們不想與中國陷入新冷戰,但當前必須對中國提出新戰略。
出席峰會的挪威總理瑟爾貝克(Erna Solberg)也表示,當北約不同意中國的觀點時,明確說出來很重要。他並指當前北京在南海的軍事活動並非善意。但瑟爾貝克補充,在其他領域仍需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不過,針對各國意見,匈牙利總理奧班反對與中國交惡,表示冷戰很糟糕,匈牙利反對任何形式的冷戰。
奧班說,他今年58歲,但在冷戰中度過26年歲月,「相信我,這很糟糕,所以不要那樣做」。
匈牙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盟友,除積極參與北京主導的「一帶一路」和名為「17+1」的中國與中東歐17國合作機制外,且排除歐盟批准程序,率先引進中國疫苗。
此外,匈牙利更多次阻止歐盟譴責中國人權,導致歐洲有被分化的危險。
德國總理梅克爾也表示,北約將中國指為威脅的決定「不應被誇大」。梅克爾指出,北約在處理中國問題時,必須找出正確平衡點,既不低估中國,也不加以高估。
而法國馬克宏則將北約宣告中國是全球安全威脅的說法加以淡化,他說,北約不可因此 「偏離了我們的核心任務」。
馬克宏指出,「不可在與中國的關係中抱持偏見。對中關係比軍事議題寬廣得多,還涉及經濟、戰略、價值觀念和科技等領域。」
他主張,北約不可因此分散對其他許多挑戰的注意力,包括反恐及與俄羅斯相關的安全問題。
他認為,中國既是一個「我們在全球問題上與之攜手共進的強權」,也是個「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