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北京时间22日13时许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图片来源:新华社微博)

3月还在三亚水稻基地 摔跤后住院

新华社报道,中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于北京时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今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据北京《科技日报》此前报道,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驻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基地专家处本月10日透露,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实现热带地区亩产超1000公斤,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的实现。

就在官方证实袁隆平去世前几个小时,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通过微博发布“袁隆平去世”的消息,随后多家媒体向袁隆平秘书杨耀松求证,后者表示袁隆平正在医院,身体状况不太好。另据长沙红网报道,袁隆平今年3月10日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治疗,长沙湘雅医院组织了专门团队负责其治疗工作。

“杂交水稻之父”坚持下田实干

据长沙《湖南日报》旗下“新湖南”客户端报道,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20多年来,袁隆平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即使功成名就、年事已高,只要健康允许或不出差,袁隆平一直坚持下田,“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连他考察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标准,也是能够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实干。

生活中,袁隆平幽默亲和,类似“90后梗王袁隆平”这样的话题屡屡冲上微博热搜,年过九旬的袁老在年轻人群体极有声望。

曾5次来美国传授技术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美国、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据《湖南日报》此前报道,杂交水稻技术输出几乎同步跟上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1979年,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接下来,美中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

袁隆平曾5次应邀来美国传授技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专程到中国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除了在美国放映,日本电视台也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