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2日在北京揭示了来自1亿年前的时光“奇迹”——一件包裹着近乎完整古鸟的琥珀。
鸟标本薄如煎饼,长约5厘米,有可飞翔的硬质羽毛,显示已具较好的独立生活能力。
“它如蜂鸟般大小,属白垩纪一种相对原始的鸟类——反鸟类。”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说。
包裹鸟标本的珀体长约7厘米,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琥珀距今约1亿年前,属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
经X射线三维扫描,科学家重建了其骨骼构造,得以清晰看到这只古鸟的头盖骨基部、脊柱、左前肢、骨盆区域和股骨等身体细节。特别是它的耻骨呈U形,中部强烈凹入,末端耻骨脚较短。这些特征与现生鸟类不同,为典型的反鸟类特征。
标本沿冠状面剥蚀,而形如薄片,部分皮肉损失,暴露出体腔内很多细节。“这为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台北市立大学曾国维教授说,“科学家形象地昵称它为‘煎饼鸟’。”
2016年,人类首次透过琥珀看到一只有头、颈、翅膀和腿爪的史前雏鸟。但它缺失了像“煎饼鸟”这样的躯干部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说,相比蜥蜴、昆虫类,琥珀中的鸟类包裹物极其罕见。“煎饼鸟”虽无部分左翅与腿部,但仍是迄今为止缅甸琥珀中发现的最完整古鸟标本。
科学家认为,“煎饼鸟”也是目前存于琥珀中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与之前发现的雏鸟相比,“煎饼鸟”头颈部暴露的初级飞羽,具有窄而深的羽轴和羽支,羽片已闭合,说明它虽未“成年”,但已能飞翔。
反鸟类在晚白垩世末期与恐龙一起灭绝,是鸟类演化重要分支,有较强飞行能力,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宜树栖。
邢立达说,“煎饼鸟”为理解古鸟演化提供了更多解剖学信息。“它表明,起码在白垩纪中期,反鸟类已出现许多物种,具有高度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