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浩(左三)為春暉杯獲獎項目組織的封閉路演上與投資人和創業者合影。
周源源介紹創業經驗。
周源源介紹創業經驗。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2017年的春季,26歲的文正浩在長島的一間合租公寓裡挑燈夜戰,他在寫他此生第一份商業計劃書。這個名叫「戳客」的軟件,將建立一個以地圖為基礎的留學生垂直社區,讓他們以最直觀的方式交換信息分享經驗。剛剛從Hofstra大學畢業取得會計碩士學位的文正浩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經歷的孤獨和信息閉塞有著第一手經驗,他相信「戳客」在留學生中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這時候他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由18名在校或新近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組成的團隊來打造這款產品,他計劃融資50萬美元推出這款軟件,並預期到2018年底用戶群將達到10萬人。

但這樣激動人心的前景最終成了泡影。那一年文正浩帶著他的商業計劃書參加了中國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舉辦的海外留學生「春暉杯」年度創業大賽並獲獎,得到了去中國與創業園區和投資人見面的機會,但考慮到市場在美國,他還是決定把項目留在美國。但他沒想到的是2017年底結束中國考察回到美國以後,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創業環境急轉直下。 H1B簽證的縮緊和中美關係的緊張使他的團隊中一半人決定回國,產品上線被無限期推遲,現在連文正浩自己也開始考慮回國了。「最近我總是在問自己,為什麼我要留在一個對我們不信任的國家呢?」文正浩說。

過去兩年中美關係明顯進入了另一個軌道,競爭取代了合作成為新的主題,而科技與創新方面的競爭更是隨著貿易戰的推進而愈演愈烈。中國推動促進產業轉型的「2025中國創造」項目的同時,美國也大幅加強對其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其副作用之一就是使幾乎所有中國學生學者都被置於狐疑的目光之下。而這種角力又恰巧發生在一個中國留學生創業熱情爆棚的年代,中國政府本來就在不遺餘力的吸引留學生帶著項目回國創業,而美國對他們的種種嚴苛措施,其實在無意間卻在幫助中國實現這個目標。正印證了中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錯綜關係。

留學生創業熱情高漲

1979年中美恢復邦交之後,中國留學生開始大批進入美國,2018到2019學年,在美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達到37萬人,使中國連續十年成為美國的留學生最大來源國。近幾年,中國留學生常常因為奢華的生活方式登上美國主流媒體,但新一代留學生中前所未有的創業激情卻沒有得到應有關注。跟早些年來美留學的前輩們相比,新一代留學生大多成長在相對優渥的家庭,他們有以馬雲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創業企業家作為偶像,有些人甚至還見證了自己的父母白手起家創辦企業的過程,這些都使他們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代有足夠的資本和眼界在畢業後放棄穩定工作而選擇自主創業的留學生。雖然前輩留學生很多在事業取得成就後也走上了創業之路,但年輕的留學生們不僅創業人數更多,而且起步比前輩們要早得多。

這種代際區別雖然沒有科學的統計數字來證明,卻不乏「人證」。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計算機系教授、連續創業者周源源就是其中之一。1999年還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的周源源在投資人的敦促下把自己的論文研究成果轉換成產品,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數據管理公司,使她成為同學中的「異類」。直到現在,她當年在普林斯頓結識20來位中國留學生中只有包括她在內的兩人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而自從2002年她自己當上教授,帶過的19位中國博士生中已經有7人走上了創業之路。去年,周源源在學校開設了一門創業課,選課的25名學生中一半左右都是中國留學生。「我們這一代人當年對創業都沒有概念,畢業後都希望找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的新一代留學生對馬雲、俞敏洪這些人的創業故事耳熟能詳,創業熱情比我們高得多。」周源源說。

2015年是新一代留學生創業熱情大爆發的關鍵性年份,那一年,繼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之前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講話中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之後,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創業的措施,效果立竿見影,中國每天新註冊企業的數量從2013年的5000家猛增到2015年底的1萬2000家(到2019年10月,這一數字更增加到1萬9700家)。

大學生成為成為這股創業大潮的生力軍,2015年至今,中國已經指定了200家創新創業示範高校,推出了2800門創業課程,63萬大學生從這些課程中受益。2011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中只有1.6%的人在畢業半年內走上創業之路,到2017年這一比例達到3%。這一年,多家中國高校共同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90%的中國大學生曾經考慮過創業。

這股熱潮迅速延燒到了大洋彼岸,中國政府機構、私人投資人和學生會組織針對留學人員舉辦的創業論壇和競賽在2015年急劇增長,經常應邀主持此類活動的路透社雙語主播陳一佳回憶當年盛況時說:「最紅火的時候,幾乎每週都有一次這樣的活動。」正是在2015年,曾經就讀紐約大學的陳一佳新近創辦的公司三橙傳媒推出了第一個產品–集中介紹美國初創企業的「創業美國」系列節目,節目在中國視頻平台優酷上線後沒多久點擊量就達到了70萬。「我們經歷了最好的時候,李克強總理提出雙創之後,中國觀眾對這類內容需求量很大。」她說。

與此同時,中國的風險投資也加大了在美國投資的力度,根據Pitchbook的數據,中國風投在2014年在美國的投資額為28億美金,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上漲到了148億美金。也是在2015年,正在耶魯讀書的23歲中國留學生王靜遠和五位在校或剛畢業留學生朋友一起在硅谷創辦了牛犢創投。2010年從北京來美國讀書的王靜遠之前已經創辦過好幾家公司,他說牛犢成立時在校中國留學生創立的風投基金在硅谷幾乎是絕無僅有,之後這幾年他的微信朋友圈裡出現了幾十位基金老總,很多是90後中國留學生。

2018年新年過後的幾天,王靜遠在硅谷高創會的頒獎晚宴上發表演講,預言2018年硅谷將出現以中國商業模式、中國投資模式和中國先進製造為基礎的「中國風口」。「每個風口都伴隨?上千億級別的市場空間。今天在坐的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將會是這場風口的領軍者。」他對在場的企業家和投資人說。但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卻讓期待中國風口的人們驚掉了下巴。

(左起)高宇同、王靜遠、周游在紐約的創業論壇上討論留學生創業。

路透社雙語主播陳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