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交通局9日在豪斯頓街大學睦鄰之家就「唐人街之道(Gateways to Chinatown)」向第三社區委員會交通、公共安全和環境委員會進行簡要匯報,該創新項目旨在通過設計、建造兼具象徵意義及功能性的地標,激發華埠社區自豪感、促進連通性及加強文化及社會認同。然而,豐滿的理想在會上遭遇了骨感的現實——多位與會華人及華埠居民炮轟該項目未能充分吸納華埠居民意見,其所謂的結合了中國文化的設計與華埠「一點關係都沒有,不能代表華埠。」
「唐人街之道」由紐約市交通局發起,獲得華埠共同發展機構及範阿倫學院(Van Alen Institute)。項目資金由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提供,該筆款項由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社區發展街區撥款提供。曼哈頓區長辦公室及市議員陳倩雯則提供了額外的資金和支持。「唐人街之道」計劃為華埠7個主要入口處增添設計,促進社區繁榮和經濟發展。位於堅尼路、獲加街和巴士打街的三角地就是該計畫的改造地段之一。計劃的其他內容還包括在地威臣街安裝信息涼亭、在布碌崙大橋位於華埠的橋頭處安裝指示路牌、在柏路繪製連接性的藝術畫等。
在昨日會議上,交通局城市設計總監蓋格里阿迪(Neil Gagliardi,音譯)介紹了三角地新地標不鏽鋼雕像「龍之嘯」(The Dragon’s Roar)的設計團隊。該地標的設計團隊為紐約市獲獎建築設計公司LEVENBETTS,其合夥人萊文介紹稱,為了設計出符合華埠氣質的地標性雕塑,他們研究了中國文化,採用了龍與塔樓的概念,最終決定以不鏽鋼製作一個水塔形狀的鏤空雕塑,「它高架於空中,下方不妨礙人走路,當人們經過時,抬頭看向天空,其分割出的天空輪廓會讓人若有所思。此外,堅尼路以前就是運河(canal),這與水塔的概念也相關。三角地是一個交通密集的地方,我們希望人們以後經過這裡時,能夠駐足停留,有一段放鬆的時光。」萊文表示,在設計該雕塑時,他們考慮了指引功能、文化身分、社區信息與數字化連接、綠色空間及社會互動等因素。然而,在萊文結束介紹後,不少與會的華人就向其發難。華埠居民許仕俊情緒激動地說,「我們的社區在貴族化,你們的設計只是讓三角地看起來美觀,可以吸引些遊客,但這座雕像同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華人親手建立了華埠,我們有自己的英雄,為什麼不建一座代表我們社區的英雄的雕像?這塊土地不屬於我們,就像在特殊高中改革、建設監獄等問題上,我們都沒有發言權。如果你要拯救華埠,應當開放柏路。」
設計前未徵求華埠民眾意見
另一名與會者伍麗卿則炮轟該設計根本不適合華埠,「你說它代表華埠,我覺得這是侮辱。這座雕像放到哪個社區,設計團隊都可以編出故事來說與社區有相關性。這座不鏽鋼雕像既不能代表華埠,也不能代表小意大利。你要建的是能夠象徵華埠的雕像,而不是一座人們經過時困惑『這是什麼東西?』的雕像。」她還諷刺鏤空雕像讓民眾駐足小憩的說法,「這裡的民眾喜歡去哥倫布公園,因為那裡有樹蔭。在華埠街頭,許多人都撐傘遮陽,而不是坐在那裡曬太陽美黑!」
華埠民眾陳州治則質疑為何該設計在出爐前不廣泛徵求華埠民眾意見,「這次會議為什麼不在設計前就舉辦?你們應當進一步了解華埠的歷史。華埠是歷史性街區,但我們卻沒有修復任何歷史建築,而是不斷在喪失它們。」他還指出,項目名稱翻譯為「唐人街之道」就存在不妥之處,「唐人街是泛稱,而曼哈頓華埠只有一個。」
第三社區委員會地區經理斯泰澤(Susan Stetzer,音譯)對上述發言者的言論表示支持,「對於此事,華埠居民應當有發言權,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家園裡應該有什麼。交通局在此事的外展方面把華埠排除在外,我感到很擔憂。」她表示,從9/11以後的華埠柏路關閉到今日三角地地標設計都顯示出「幾代交通局管理者把事情辦砸了,交通局應當立刻扭轉這一局面,華埠民眾已經備感沮喪。」她指出,交通局在三角地建設的不應是一個擺設,而應是如能夠為民眾提供遮蔭等功能的真正有用的設施。同時也應當以中文等當地居民使用的語言充分徵集民意。最後,蓋格里阿迪表示,交通局下周會向第一社區委員會匯報並進一步收集民眾反饋,將於9月就修改過的方案舉辦會議進行討論。有意提交意見者可發送電郵至jleung@dot.nyc.gov或bjacobson@dot.nyc.gov 項目詳情可登陸http://gatewaysto.chinatown.nyc/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