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於2012年,當紐約市工人爭取15元最低工資時,外界有人認為這金額高得不切實際,但隨著年底大部分工種將實施15元時薪,又有聲音指紐約市生活,其實每月約2400元並不足夠。
《華爾街日報》報道,以每周工作48小時計算,稅後每周工資600元,或每月2400元,對於在這個全國其中一個最昂貴城市生活,不少人認為只是剛剛好。
在蘇豪區(Soho)從事連鎖店銷售的波洛斯基,每月花1050元跟朋友在日落公園合租一個單元,而且每月要還300元學生貸款、100元交通費及93元電話費,雜貨每周花費約50元,每周只能吃一次外賣獎勵自己。
為了省錢,她也放棄了醫療保險;「旅行」也是花20元坐巴士去費城探朋友,最近一次「揮霍」是去宜家購買相框和一盞燈。
事實上,波洛斯基並不是個別例子。根據收入維權組織「社區服務協會」指出,市內有約24%低薪人士也擁有大學學位,其中2/3人年齡超過30歲。
「社區服務協會」的政策、研究和倡導副總裁蘭金說,「15元最低工資是重要一步,會為生活帶來幫助;但可否應付紐約市的高物價呢?不能。」
在同一項調查中,45%低收入工人表示儲蓄少於500元,並指常常拖欠租金或延誤看醫生。
在曼哈頓一間漢堡店工作的拉曼說,她不需要提高工資,反而希望改善工作時間,讓她可以多做兼職養家。蘭金指出,工時不足及上班時間不規律,是最低工資工人的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