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政治势力汇集纽约 华文媒体竞争激烈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24-04-27 10:16:40 ]

起底僑報(一)中共黨媒如何在美隱身落戶

《僑報》出生於六四事件後

要了解這個角色,需要從《僑報》的起源說起。

35年前,1989年6月4日的天安門屠城慘案震驚了全球,紐約的三家左報——《北美日報》、《中報》、《美洲華僑日報》(China Daily News)也因此停刊。

據資深媒體人李勇所寫的「紐約親共華文報紙沉浮史」及其他消息來源,《中報》因老闆親自表態,寫下支持中共屠城的社論,激怒了讀者和廣告客戶,讀者燒報示威、停閱報紙,廣告客戶拒付廣告費,員工辭職,最終被迫關門。《北美日報》兩度轉手後亦於1990年代初停辦。

當1989六四屠城慘案在國際媒體轟傳之際,《美洲華僑日報》編輯部內部發生意見分歧。時任總編輯譚華煥反對中共開槍鎮壓學生,因此大幅刊登了天安門血淋淋的屠城照片及內容表現出對學生同情,對中共暴行不滿,各種表現驚動黨中央,負責輸送金錢的北京「僑辦」立即停止津貼,主持報紙的譚華煥掛冠離開,編輯部人員也紛作鳥獸散,《美洲華僑日報》因此於1989年7月29日宣布停刊。

《美洲華僑日報》停刊後,支持共產黨鎮壓的那派也因此失業。六四屠城事件後,中共為擺脫西方的孤立和封鎖,急需在海外找到一個代言人,因此想復辦這份報紙。於是,兩者開始合作。但譚華煥不同意再用《美洲華僑日報》的名字,所以,支持共產黨的那派,就受命另起爐灶辦了《僑報》,反正《美洲華僑日報》也有僑字。

在此之後,原《美洲華僑日報》的代總編輯鄭依德,出面重組新的編輯部,1990年1月5日新《僑報》創刊,最初是週報。他們與「衣聯會」的人合作,大約11人共同創立了太平洋文化公司,負責發行。

這個「衣聯會」是由紐約華僑洗衣工人於1933年成立的組織,由於華裔移民過去經歷過種族歧視和不平等待遇,他們主張只有「強大了的中國」才能保護海外華僑權益,他們在抗日戰爭期間支持創辦了《美洲華僑日報》,是該報的支持者。

鄭依德是台灣人,他和「紐約統促會」的正副會長花俊雄、朱立創在200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60周年閱兵慶典上合影,感嘆「這輩子沒有白辛苦」。這三人都是1970年代台灣留美學生中的保釣左派,受到中共在文革期間向世界輸出革命的影響,那場「保釣運動」從最初的愛國運動漸變為支持中共加入聯合國和推動中國「統一」。合影時,花和朱已轉變為中共在紐約打壓法輪功的前台代言人,這是另一個故事。

鄭依德負責編務,北京派員管理事務。在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的支持下,《僑報》逐漸擴大發行,在全美15個華人聚居的城市設立了發行點。中新社為中共統戰部直屬單位,專門對海外華僑社區進行報導。

《僑報》前社長游江在2015年的署名文章中寫道:「《僑報》創刊初期,正是『六四』風波之後美中關係處於低潮時期,中國的聲音幾乎無法通過其它媒體傳播到海外,因此《僑報》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許多中國高層領導人在這個時期頻頻接見《僑報》負責人,或接受獨家專訪,或親筆題詞。這種加持無疑有利於《僑報》中國新聞報道權威的樹立。」

游江表示,《僑報》是中共加強「軟實力」和反對西方「媒介霸權」努力的一部分,「作為中國整體對外宣傳的重要補充部分,……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鄭依德則在一篇2007年的專訪文章中提到,1990年他們跟香港的亞洲文化公司合作,於8月份把《僑報》週報轉為日報。報紙使用了中新社的通訊,有些專題請他們做,其它合作方還包括新華社、中央通訊社等。美國本地新聞才聘請記者。

《僑報》的股權結構

太平洋文化公司,即現《僑報》的發行商,位於曼哈頓40街東15號,該地產的業主為亞洲文化企業(Ya Zhou Wen Hua Enterprises)。

據前《僑報》記者透露,該報表面上雖由紐約當地文人創立,但自與香港的亞洲文化公司合作後,股權結構大幅變動,後者持有《僑報》絕大部分股權。「幾十年下來,那批原始股東估計只剩鄭依德,他無所謂退休不退休,作為創辦人,中共會養著他。」

《僑報》的早期辦公室設在唐人街的Mercer街15號,靠近堅尼路。紐約商業登記記錄顯示,亞洲文化企業於1983年以外國公司的身分在紐約註冊,註冊地址即Mercer街15號,其在香港的註冊則完成於1980年4月18日。

紐約商業登記記錄顯示,亞洲文化企業(Ya Zhou Wen Hua Enterprises)於1983年以外國公司的身分在紐約註冊,註冊地址即Mercer街15號,其在香港的註冊則完成於1980年4月18日。(紐約州府商業登記官網)

報告指出,香港亞洲文化企業為中共僑辦成立的海外幌子公司,涉及統戰部和海外僑辦的子公司,以及被認為是海外僑辦官員的個人。該公司亦與美國、巴西媒體組織有關聯。

海外港人雜誌《如水》在去年7月的一篇調查報導中也指,覆蓋全歐洲的華文《歐洲時報》實際由香港亞洲文化控制90%股權,餘下10%由《歐洲時報》現任社長持有。其情形也與《僑報》相仿。

報導進一步揭示,香港亞洲文化最大股東為邱建新、王苗,祕書為許曉麗,其他股東包括郭錦玲、香港中新社及南海投資控股(均由中共國僑辦持有)。現任董事包括張曉貝、郭錦玲、邱建新、王佳斌、王夢黎、殷路長及謝添,這些人物均可在中國僑務機構及部門中找到。至今,多數股東與董事仍持有香港身分證。

僑辦資深員工:僑報是黨媒

美國《僑報》的微信公眾號nyqiaobao由中新社全資子公司「北京中新唐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認證運營。後者為海外華文媒體提供全方位技術信息支持,包括採編系統、多媒體內容管理、視頻電子報發布、App開發、輿情調查、大數據影響力調查分析至社會化智能傳播系統等。美國《僑報》和《歐洲時報》均使用此架構。

詳細的人物和機構關係圖,可見製圖。

香港亞洲文化企業公司與美國《僑報》的機構關係圖。(大紀元製圖)

一名在僑辦系統工作了多年的資深人士於2011年向《大紀元時報》投書,其證詞可與上述調查相互印證。

該投書指出,他已將幾家「親共」報紙稱為「黨媒」,認為這更貼切,因為「作為一名在僑辦系統工作了很多年的人,我再清楚不過的是,早在多年前,中國(中共)僑辦便以在香港的『亞州文化中心』名義,在香港、歐洲、北美州和南美州設立了《文匯報》、《歐洲時報》、美國《僑報》(包括美國中文電視台等)和《南美僑報》等媒體。」

他進一步指出,為何這四份報紙更應該被稱為「黨媒」,而非僅僅是「親共報紙」:「這四份主要的黨媒經費直接由國僑辦通過祕密渠道撥發,其社長、總編、副社長等領導成員,大多是來自國內的派遣。」他表示這些主管均是由僑辦任命或經僑辦批准的,只有「少數人是從報社所在國的當地華人中物色的親共華僑,一般這部分人不掌握實權,只是為了掩人耳目」。

中共在香港建黨媒中轉站

為何中共早在1980年就開始派遣僑務人員到香港,以個人名義開設公司,為輾轉掌控歐洲、美國、澳洲、巴西等海外傳媒機構,提前鋪路?

一位曾長期在廣東省僑聯工作的前中共官員在《大紀元時報》的訪談中指出,過去的僑聯主要由歸僑和僑眷組成,並由他們擔任專職工作人員。但後來國安局開始每年派員到僑聯,以僑聯的身分針對第三國發展情報網絡,「滲透得很厲害」。

在港英政府於1980年10月底取消「抵壘政策」之前,非法入境者只要成功抵達香港市區,便可申請居留證,成為香港居民。因此,在1980年之前有大量的中國人偷渡至香港。

這位前中共官員說,「僑辦、僑聯那時就安排很多人帶任務出國。他們由中共出資,在香港成立公司,以商人的身分出現,並取得香港身分證。這些公司與中共有深厚的利益關係。它(中共)給你一些利益,讓你做一些事情,包括滲透當地政界,利益輸送。實際上起到特務機關的作用。」

對於香港亞洲文化公司的成立,這位前官員並不感到驚訝。她表示,中共非常重視香港的中轉站角色,也很早就意識到華僑的力量,這不僅影響海外輿論,也直接促成中國的經濟發展。鄧小平曾表示,「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

2004年的中新社文章「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中,原國務院僑務辦副主任彭光涵提到,1977年文革剛結束,僑務工作還未恢復。鄧小平在與美國僑胞訪華團的會見中表示,儘管僑務機構尚未恢復,但「雖然『廟』還沒有建成,但『菩薩』已經有了」,邊說邊指向旁邊的廖承志笑了起來。

《僑報》成長 編織政商網絡

如果《僑報》只是一份被冷落的華文報紙,其影響力確實有限。然而不是,34年間它已經從報紙,發展成以文化交流、中文教育、廣告、印務為延伸的「美國亞洲文化傳媒集團」(American Culture and Media Group),旗下的媒體平台包括亞洲文化中心、美國中文電視、中文日報《僑報》、中文週報《美洲時報》、《僑報週刊》、美國中文網、僑報網和亞洲文化網等。

其影響力有多大?對於這個問題,沒有一致看法。不過,根據中新社與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世界華文傳媒新媒體影響力」排名,《僑報》在2023年下半年全球影響力排第28位、社交媒體影響力排第4位。美國中文電視全球影響力排第8位、網站排第30位、短視頻影響力排第5位。

中新社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指,截至去年底,這些華文媒體總體上在短視頻平台的粉絲量超過1億,年均發布視頻約20萬條。

美國《僑報》與相關機構的關係圖。(大紀元製圖)

《僑報》不僅通過傳播業務影響海外輿論,還通過教授中文輸出中共版本的「中國傳統文化」。它與孔子學院合作,舉辦青少年兒童中文寫作大賽,組織《僑報》小記者訪華團,並配合中共國務院僑辦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創辦的「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推出了「感知中國——我的尋根之旅」徵文比賽等活動。

此外,文化節目也是其宣揚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美國亞洲文化傳媒集團多年來承辦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新春文藝晚會,由中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策劃組派,並由美國亞洲文化中心、《僑報》、《僑報週末》、美國中文電視、美國中文網共同協辦,進行大規模宣傳。這一品牌被譽為「海外春晚」,並被視為中國(中共)國家形象、科技和文化的代表。

美國《僑報》業務關係圖。(大紀元製圖)

這些類型的活動,對美國社會影響可以有多大?據中新網報導,美國亞洲文化傳媒集團在演出前邀請了世界各國的外交官、美東各界政要,以及商務、科技和文藝界人士參加酒會。2011年的酒會上,時任紐約市主計長劉醇逸和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的代表宣讀賀詞,聯合國負責新聞事務的赤坂青隆表示,這是「世界學習中國的一個重要機會」。

美國對《僑報》的底細掌握多少?詹姆斯通基金會在2001年11月的中國簡訊(China Brief)中,最早披露了其受中共政府直接控制。胡佛研究所在2018年的報告中也指出,《僑報》和美國中文電視是由中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於1990年初成立的,旨在挽回1989年天安門屠城事件造成的海外負面形象,並隱藏了僑辦為這些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的信息。

然而,從紐約政府多次在《僑報》刊登廣告,紐約政客向《僑報》投放競選廣告,以及紐約市長彭博在《僑報》20周年慶時宣布當天為「紐約市僑報日」,前總統老布什為《僑報》25周年慶發來賀函,以及國會眾議員孟昭文表揚其「在新聞報導領域成為中美兩國和人民之間的橋梁」來看,他們可能對《僑報》的真實背景不甚了解。

上一篇:时代变迁 美国华文媒体转向网络发行
下一篇:「亚洲情怀美食节」 5/4 法拉盛开幕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