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疫情緩和,美國中餐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對此,深耕科技與餐飲管理的Menusifu聯合創始人李宇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吃是人們最原始的需求,那些存在於食材和烹飪手法中的味蕾符號,穿越文化種族,把人們團結到了一起」。
李宇以三道菜為例,表達美國中餐的三種力量。第一道菜是左宗棠雞,代表北美中餐的中堅力量。它由廚師彭長貴在1952年於台灣所創,在1970年代於美國發揚光大,成為美式亞餐的第一菜,連續50年霸榜單品銷量第一,「左宗棠雞不是美國本土原創的,它展現中餐堅韌不拔、兼容並蓄的精神,當這種精神與超強的學習能力相結合,威力非常大。」
第二道菜是番茄雞蛋麵,代表中美文化橋樑。李宇說,他曾問君子食堂聯合創始人趙勇:「如何讓中餐被老外接受?」趙勇回答,「什麼都不需要做,好東西本來就有文化穿透性,一碗美味的番茄雞蛋麵自己就能『說話』。」李宇也認為,餐館是一個文化名片,不需要在墻上掛滿紅燈籠和毛筆字來表達中餐特色,應把菜餚放在前面,讓文化做輔佐。
第三道菜是火鍋,代表中餐出海的力量。李宇表示,近年來火鍋店在美國如雨後春筍,這類餐館通常在中國驗證成功後再來美國發展。一名經營者向他算了一筆經濟賬:中國約有800萬家餐廳,每年營業額約為約6300億美元,而美國有100多萬家餐廳,年營業額約90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每家餐廳營業額約為8萬美元,而美國是90萬,相差11倍,並且美國餐廳有更高的留存率;在美國開一家餐廳,相當於在中國開30家。
「儘管如此,中餐出海要應對許多挑戰,例如文化、營銷模式、供應鏈、合規等。」李宇說,「據Menusifu的觀察,許多出海企業經歷過第一階段的鎮痛期後,都嘗到了甜頭。我們預判接下來幾年,在中國接受過互聯網洗禮的正規軍一定會大量湧入北美。我們對這第三股力量拭目以待。」他希望以新技術助力傳統餐飲的發展,為美國中餐打開新局面。
根据英文媒体报道,这本书还登上了《纽约时报》2023年最佳烹饪书籍的榜单。近期接受采访谈到这本新书时,凯文表示,这道包含了100道中餐菜肴食谱的书经过了极为严格的测试,平均来说,每道菜肴的食谱开发成本达到1.1万美元。
关于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些什么,凯文表示,美国有很多人喜欢中餐,但是却一直怯于亲自下厨,他们想要说服喜欢中餐的人尝试一下。他说,这本书想要告诉所有人,中餐比想象中的要更简单、更美味也更健康。
凯文·彭和他的新书。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凯文说,在这个传统中国节日期间,华人的很多食物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比如象征着团圆的麻球,以及因为谐音象征年年有余的鱼类菜肴等。
被问及出版这本书对父子间关系的影响时,凯文说,他们一起工作的这段时间,已经有三四年没有过吵架。对于在两种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来说,这一点殊为不易。
杰弗里回应称,自己完全不懂儿子嘴里谈论的棒球,因为在他成长的香港,大家都只关注足球。直到有一天凯文打电话问他关于麻球的问题,两人至此开始越聊越多。凯文称,谁能想到阻止他们父子争吵的不是棒球,而是麻球。
关于以后,凯文说,他们希望改变人们对中餐的一些认知,让人们知道中餐不只是有左宗棠鸡和陈皮牛肉。他还表示,从美食角度来说,中国更像是一块陆地,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不管是粤菜、川菜、上海菜,又或者是美式中餐,彼此都有很大的不同。他还称,他们不会评判这些菜系孰优孰劣,而是应该为中餐有如此多的形式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