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報告顯示,在上午7時至9時「傳統尖峰時段」的通勤者,收入中位數約為4萬2300元;但在上午5時至7時「非傳統尖峰時段」通勤者的收入中位數卻僅有3萬5000元。其中「非傳統尖峰時段」的通勤者有56%為國外出生,78%為少數族裔,僅有31%的人擁有大學學歷;而「傳統尖峰時段」通勤族群中,52%擁有大學學歷。報告認為,在「非傳統尖峰時段」通勤的族群擁有較低學歷、低收入的特色,且多數為國外出生的新移民。
報告還顯示,紐約市近十年在醫療健保、酒店、零售、餐飲和娛樂行業的就業增長率為57%,就業人數占非公家機構總就業人數的40%,彰顯需要在深夜和清晨搭乘地鐵通勤的人數急速上升。
然而,從上午5時到6時,MTA在全市範圍內的列車班次卻比上午8時到9時減少60%;從晚上9時至10時也減少了38%。以法拉盛居民仰賴搭乘的地鐵7號線為例,該線地鐵在早上7時30分至8時30分共有26個班次,在早上5時30分至6時30分卻僅有一半不到的11個班次,減少了58%;晚上8時30分至10時30分的離峰時段也減少了42%。
斯靜格認為,MTA在離峰時段減少地鐵班次,「換來的只有更長的等待時間和更擁擠的車廂」。他表示,除了解決目前地鐵有的延遲、老舊等問題,因為班次規畫,更有成千上萬的服務業人口在清晨及深夜被留在黑暗中,「我們必須擬定一套緊急計畫,滿足這些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