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区: 纽约 加州 康州 华盛顿 弗吉尼亚 宾州 新泽西 马萨诸塞 马里兰 佛罗里达 更多
阿拉巴马 阿拉斯加 阿利桑那 阿肯色 科罗拉多 怀俄明 威斯康辛 西弗吉尼亚 佛蒙特 犹他 得克萨斯 田纳西 南达科他 南卡罗来纳 罗得岛 俄勒冈 俄克拉荷马 俄亥俄 北达科他 北卡罗来纳 新墨西哥 新罕布什尔 内华达 内布拉斯加 蒙大拿 密苏里 密西西比 明尼苏达 密歇根 缅因 路易斯安那 肯塔基 堪萨斯 爱荷华 印第安纳 伊利诺斯 爱达荷 夏威夷 乔治亚 德拉瓦 哥伦比亚特区 (首都: 华盛顿DC) 关岛 北马里亚那群岛 (首府: 塞班岛) 波多黎各自由邦 美属维吾尔京群岛
114年风雨 蒙州"北京楼餐馆' 屹立不倒
[ 编辑:usahrsh | 时间:2023-06-09 08:52:55 ]
北京樓的招牌。(譚錦年提供)
北京樓的招牌。(譚錦年提供)

位於蒙大拿州畢特市(Butte)的中餐館「北京樓」(Peking Noodel Parlor),為全美由同一家族持續經營最久的餐廳,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這家餐廳如何維持百年不墜,格外引起同業與消費者好奇。「北京樓」第五代傳人譚錦年(Jerry Gin Nein Tam,以下均為音譯)說,「我們的餐廳可以說是華裔移民奮鬥史的縮影」,該餐館114年來,不論布置、外觀、菜色都幾乎維持著「原汁原味」,獨特風格讓「北京樓」擁有一大批忠實客群,更因此獲得「美國經典」殊榮。

北京樓位於蒙大拿州的畢特市。(譚錦年提供)
北京樓位於蒙大拿州的畢特市。(譚錦年提供)

譚錦年7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他的曾曾祖父譚廣義(Tam Kwong Yee),19世紀末從中國廣州移民到美國,1909年,他與商業夥伴姚宏(Hum Yow)從舊金山搬到蒙大拿州的畢特城發展,「當時有不少修建鐵路與挖礦的工人在畢特市工作,因此也有了華埠」,譚錦年描述,蒙大拿當時是美國最多華裔工人的州之一,而畢特市的人口那時更多達10萬,郊區還有銅礦正在開採,經濟機會成熟。

1950年時期的北京樓廣告。(譚錦年提供)
1950年時期的北京樓廣告。(譚錦年提供)

姚宏1909年在該市興建了一棟兩層樓建築,一開始作為法律諮詢與商品零售店,兩年後他與譚廣義看到愈來愈多華裔工人湧入,兩人看好中餐館的商機,於是在1911年將大樓改經營「北京樓」餐館。

北京樓位於當時的主街中心,顧客要到餐館用餐,必須登上二樓;餐館從1911年開業至今,一直維持著20個包廂共210個座位。譚錦年說,「北京樓」很快成為華人資訊流通、生意聚集的地點,「求職站、賭場、洗衣店、妓女服務等,都在北京樓進行,熱鬧非凡」。

北京樓保存大量100多年來的古老物件、文件,譚錦年說,「餐館地下室就如一座博物館,有百年前的店招牌、半世紀前的廣告單,還有一些當年賭客付不出賭資而留下的抵押品,包括開礦用的炸藥、1886年出廠的古董槍等」,譚錦年表示,為了讓後輩子孫仍有機會看到先民的歷史,這次到芝城後,決定將大部分的餐館古物件捐給芝加哥美洲華裔博物館。

譚錦年說,他的父親譚鼎昆(Ding Kuen Tam)14歲的時候,也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一開始當過導遊、賭場發牌員,後來才到其曾祖父譚廣義經營的「北京樓」工作,從掃地、擦桌子、洗廁所、洗碗開始,慢慢學煮菜、做叉燒,直到有一天譚廣義告訴譚鼎昆,要把北京樓交給他,「父親用5萬元的價格買下餐館,開啟了他數十年的餐館生涯」。

譚錦年有四個姊姊,圖為譚家合影。(譚錦年提供)
譚錦年有四個姊姊,圖為譚家合影。(譚錦年提供)

譚錦年有四個姊姊,他年輕時從沒想過要從事餐館業,直到2009年遇到經濟大蕭條,加上母親中風需要照顧,他才辭掉在紐約流行服飾業的工作,回到蒙大拿州,「一下子壓力頓解,天氣也好,很有安全感」,譚錦年再也沒有回到紐約,最終並接手經營北京樓。

不少中餐館會不斷翻修裝潢及更新菜單,但「北京樓」從114年前經營至今,幾乎沒有換過餐廳布置,「還是維持著20個隔間的包廂,210個座位,甚至酒吧區也一樣使用百年前的陳列」。譚錦年說,連廁所都是百年前的版本,客人必須到廁所外才有洗手盆。唯一可能有改變的就是譚錦年的父親,曾將整個餐館漆成鮭魚紅的顏色,「因為父親覺得這樣比較有中國風」。

譚錦年的「北京樓」獲得今年詹姆斯畢爾德「美國經典獎」。(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譚錦年的「北京樓」獲得今年詹姆斯畢爾德「美國經典獎」。(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今年頒贈「美國經典獎」給「北京樓」的「詹姆斯畢爾德基金會」,形容北京樓的菜單彷彿是「時間膠囊」,保留了百年前沒有正宗食材時代所創造的美式中餐,而對於辛勤工作的華人移民來說,包括雜碎、叉燒、蛋捲、糖醋排骨、菠蘿炒飯、炒麵、湯麵等菜色,讓這些移民就像回到了家一樣。直到現在,炒飯與雜碎仍是北京樓最暢銷的菜品。

北京樓內的裝潢,114年來沒有做過變動,圖為漆成鮭魚紅的包廂。(譚錦年提供)
北京樓內的裝潢,114年來沒有做過變動,圖為漆成鮭魚紅的包廂。(譚錦年提供)

從繁華的華埠到現在整個畢特市僅剩「北京樓」一家中餐館,「可能全市只有我跟我姪子,還有餐館的老廚師三個華人吧」,譚錦年笑著說,儘管這樣一點都沒有影響到北京樓生意,每周三到周日晚間5時到9時營業的餐館,永遠坐滿了顧客,「我們很幸運」。

要到北京樓用餐,要先爬樓梯到二樓。(譚錦年提供)
要到北京樓用餐,要先爬樓梯到二樓。(譚錦年提供)

他說,餐館客源一半是當地民眾,這部份的顧客非常忠實,幾乎天天報到,另一半的客人則以要去黃石公園的遊客為主,「99%客人都不是華裔」。

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走過經濟大蕭條,近年又遭遇新冠疫情衝擊,而北京樓仍然屹立不搖;譚錦年說,「中餐養活了我們一家七口,還讓我們五個孩子上了大學,我的父親經營北京樓數十年,從來沒有休過一天假,他的付出與努力,也是千千萬萬華裔移民的寫照」。

「如果不是中餐,我沒有辦法變成今天的我,也不會有機會獲得肯定」,年近50的譚錦年說,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第六代的姪子可以接手「北京樓」,將餐館的百年傳奇延續。

上一篇:单数年投票率低 紐約市选举拟改双数年
下一篇:收入和资产高于限额 仍可申請红蓝卡
发布评论
称呼:
内容:
用户评价